时隔30年后,近日,北京人艺再次排演话剧《小井胡同》。
这部五幕现代话剧创作于1980年前后,1983年,北京人艺决定将它搬上舞台,但却因为有关方面的干预,只在内部演出了三场便遭禁;1985年2月,经过多方努力,该剧举行公演,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但话剧界却对此剧进行了长时间的毁誉参半的激烈争论。导致该剧剧本不得不多次修改,仅第五幕先后就有过4个版本。2012年8月6日,该剧作者李龙云辞世。
《小井胡同》以剧作家自己的出生成长地——北京南城为蓝本,展开了一条小胡同里五户人家命运的图景,叙事跨度从1949年初至1980年夏天的30年。新中国30年不平凡的道路,被《小井胡同》浓缩于一滴水的见微知著当中。
南京大学中文系资料室收藏有一本《小井胡同》手稿影印版,李龙云对每幕戏写作时间和地点的记载都历历在目,“某日黄昏于北平房教室”“某日清晨于操场看台”……对写作环境的翔实记录,表达了李龙云创作时远离尘世孤独状态的深刻体会;而与这种创作状态相对应的,是其作品始终深深扎根在时代、社会和百姓中,这两种意义的交叠形成的巨大张力,使得李龙云的作品在承载宏大叙事上有着不可比拟的真实力量。文艺界理应有更多“市井细民的歌者”。《小井胡同》的再排演,应该成为一个积极信号。
(《光明日报》10.31 曹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