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作品研讨会莫成“圈子”名利场

    《 文摘报 》( 2013年11月14日   05 版)

      近年来,“圈子化”的作品研讨会越来越多。

      有这么一群所谓的“著名文艺评论家”,他们互相见面的频率非常高,见面的场合更加“高端大气上档次”——各式各样的文艺作品研讨会上,老熟人相互寒暄一番,然后,金口一开,溢美之词滔滔不绝。

      如此的作品研讨会,如今在文艺界是真的太多了。有电影、电视剧作品,也有舞台、文学、美术作品。办会的大多是第三方,出钱的却是作品的出品方、出版方、创作者,花钱买好话儿,也成了当下的潜规则。会开完了,各位专家的发言一经发表,轻而易举便制造出文艺创作精品备出的景象来。

      为什么要开文艺作品研讨会?是为了让创作者多多听取评论界、理论界的意见,促进文艺创作水准的提升。而作品研讨会一旦陷入“圈子化”,就被生生地变异了,成了文艺界心知肚明的笑谈。

      “圈子化”的作品研讨会受人追捧——对于出品方、出版方和创作者来说,有了这么多专家的话语支持,作品再拿出去吆喝或评奖,也就有了理直气壮的依据;对于“圈子里”的专家来说,用一套普遍适用的话语挣一笔钱,何乐而不为?

      这样的“圈子”文化,一旦被卷入,便很难抽身而出。出了这个“圈子”,曝光率、专家费、关系网便通通失却。如此一来,对于不少人来说,混“圈子”自然是上上之选。

      只是,“圈子化”的作品研讨会多了,对于文艺创作的真知灼见就少了,逆耳忠言被掩埋,新生力量被排斥,所谓“专家”的学术水准也荡然无存。

      (《人民日报》11.7 曾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