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讲历史事实的话,被勾践献于吴王夫差的,其实不是西施。
一
在吴越争霸结束以后,已有好几则材料把这事讲得清清楚楚了,这些材料分别在《国语》中的《吴语》《越语上》《越语下》当中。《国语》这部书,是战国初期编定的,这个节点正是吴越争霸大幕刚刚落下的时候。这段话是诸稽郢说的,诸稽郢是勾践的世子,也就是太子。当时在他老爷子惨败的时候,他作为一个使者,被派到吴王夫差面前,说了以下一段话:
句(同“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箒以晐(gài,备)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盘、匜(yí,盛水洗手的用具)以随诸御。(《国语·吴语》)
“句践请盟”,当然是订立城下之盟。“一介嫡女”,就是勾践的一个亲闺女。“执箕箒以晐姓于王宫”,求和嘛,话当然要说得谦卑一点,就是说不是来做你的妃子,而是来做你的勤务员的,但是这个“晐姓”,就是替你生小孩,传宗接代。这个文献记载的时间,离吴越争霸结束挨得很近,说话的人偏偏又是勾践的儿子,应该可以采信。同样是在《国语》中,还有《越语上》和《越语下》:
(越大夫文种)曰:“寡君句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句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国语·越语上》)
讲这话的人是文种,勾践的左膀右臂。话是差不多,但是它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我们的军队没几个人了,不劳你来打击我们了。我们情愿贡献出以下的一些东西来求和,哪一些呢?第一金玉,第二子女,这个“子女”是特指的,不是一般的帅哥美女,就是前面的“一介嫡女、一介嫡男”。“句践女女于王”,勾践的女儿,这里说许配还谈不上,是贡献吧,这个“王”指的是大王,吴王夫差。“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这其中涉及一个社会等级的问题,如果不是高等级家庭的女孩,你长得再漂亮,也进不了更高等级的人家;相反的,高等级家庭的女孩一般也不会下嫁到低等级的家庭里。这个跟我们后来所接触的传说不一样,说是献给夫差的是苎萝山的采薪女,那是礼崩乐坏、等级社会崩溃以后的传说。
以上明白地告诉我们,当时献给吴王夫差的那个女孩是越王勾践的女儿。
二
西施呢?西施在当时是美女的代称。西施的出现,据我的阅读经验,最早是在《墨子》这部书中。至于这个美女的生平怎么样,我们从《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记载的字里行间,隐隐约约能看出她是怎么死的,她很漂亮,并且经常跟另一个叫作毛嫱的美女并提,但是更具体的情形就都不知道了。直到东汉,西施其人仍然是这般模样,譬如《孟子·离娄篇》中说:“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东汉赵岐作注依然说:“西子,古之好女西施也。”请注意时间,吴王夫差自杀在公元前473年,东汉后期已经到了公元200年前后了,漫长的670年中,在中国北方,没有看到说西施就是越女的记载,可以说:西施无缘嫁吴王。
那么,西施跟送给吴王夫差的女孩是什么时候合二为一的呢?也就在东汉时期。前面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北方人的记载,到了东汉时期,绍兴人写了两部书:一部是《吴越春秋》,另一部是《越绝书》。在这两部绍兴人写的书当中,西施跟越女已经合二为一了,而且这个献给吴王夫差的越女西施,是苎萝山鬻薪(也就是卖柴)的女孩。因为春秋时期那样的等级社会早已成为历史,所以连一个卖柴禾的女孩也能嫁给公卿贵族了,这里有文化背景的区别。
但是,越女西施以苎萝山卖柴女孩的形象出现以后,后来有人主动地给她调换了工种,叫浣纱。具体到文献,已经很晚了,是金元杂剧;再后来,明代梁辰鱼的昆曲《浣纱记》唱遍天下,越女西施浣纱的故事也就妇孺皆知了。
(《光明日报》11.4 俞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