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税收的价值取向:藏富于民

    《 文摘报 》( 2013年11月12日   02 版)

      据媒体报道,当前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已十分沉重。例如,某员工月薪1万元,如给这位职工多发100元,仅五险一金项下,报社就得多交43.5元,个人实际只得72元左右,上交政府28元左右,这样,政府部门就会以不同税费方式收走71.5元左右。文章通过纵横对比,判断民众和企业的税负确实太高。

      税负偏高是事实,但各种加税之声还是充斥于耳,甚至有部委的专家因为从来只会提加税的建议,而被讽为“加税专家”。房产税、遗产税、环境税、资源税、物业税等等,几乎每个增税的议题中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

      然而,这类专家对加税的建议很容易被相关政府部门“设置”为讨论话题和听证会议题。其实,这些专家们已经失去了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成了政府偏好的传声筒,或者成为一种加税的论证工具。

      有一个民间段子:你说交通拥堵,给你限号了;你说私家车太多,给你摇号了;你说油不合格污染空气,给你把油价涨了;你说房价太高买不起,征房产税了;你说贫富差距太大,开征遗产税了;你说资源越来越稀缺了,对你收资源税了;你说雾霾越来越严重了,对你说“民众要为呼吸新鲜空气埋单”了……

      这个段子,表达的就是公众对政府加税收费冲动的警惕和批评。所谓食色性也,有哪个政府部门不钟情于增税呢?可如果加税手段成了政府的习惯,那么,作为调节经济杠杆的“税收”将失去其本身的作用。

      不得不说,一些部门“改革就是加税”的习惯是被惯出来的。一方面是制度惯出来的,人大在征税这个最核心的代议问题上缺少制度性约束。另一方面就是来自专业领域的娇惯,迎合加税意志的专家太多,加税的声音披上了专业的油彩,更显得正义凛然。

      (《中国青年报》11.6 曹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