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11月09日 星期六

    从“凌晨四点的哈佛图书馆”说起

    《 文摘报 》( 2013年11月09日   01 版)

      提要:

      日前,一个名为“凌晨四点的哈佛图书馆”的帖子被网友大量转载,图片上的哈佛图书馆在凌晨依旧灯火通明、座无虚席。这张照片也被不少网友拿来和国内大学生对比……

      近日,一位已经“站了几十年讲台”的老教师悲哀地发现,越来越看不懂现在的学生了,“有些学生上课时东倒西歪,吃东西的、睡觉的、玩手机的、说闲话的,干什么的都有。”那么,游离在课堂之外的大学生比例到底有多高?

      游离在课堂之外

      这是山西某大学大三女生赵琳的普通一天:早饭后到图书馆自习。打开电脑,先把QQ、飞信挂上,刷一遍微博、微信、人人网,发发帖子,再到淘宝网上逛一圈,时针就指向十二点了。下午再到图书馆,重复一遍上午的所有动作后才能安心学习。晚上则是宿舍“雷打不动”的电视剧时间。

      和很多男生相比,赵琳“耗”在图书馆的时光还是有些“辛苦”,她周围的很多男生,“总共没去过几次图书馆,除了上课,就是吃饭睡觉打游戏!”

      北京某艺术院校学生小刘坦承,尽管不少学生的到课、听讲状态不佳,可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能够在期末取得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成绩,“外国文学史这门课程,我几乎没有认真听过几节,但最后还是拿了85分。那些考试前通宵背熟考点的同学拿90分基本不成问题。”

      “在大学里一般两堂课最重要,第一周的试听和最后一周的复习。试听能初步判定老师为人‘厚不厚道’,比如给分情况、上课点不点名什么的。复习课就是磨着老师划分考试重点,几个人合作整理大纲,背背就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小严更是对如何选课、怎么复习“门儿清”,“现在基本上每个院系高年级的学生都会总结‘选课攻略’,大家选课的标准基本上就是‘好不好过、点不点名、划不划重点’几项,太认真的老师还是避开为好。”

      即便是本该严肃的论文答辩,也经常“又水又二地就结束了”。小刘回忆说,本科答辩时,班里30多名同学,只用了一个上午就结束了,“轮到答辩委员会向我提问时,因为有老师没有提前看过论文,张嘴就问,‘你是不是换发型了?’然后答辩就其乐融融地结束了。”

      当然,还有很多人在用功地学习,只不过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怕”字,成为了学习的原动力。

      刘洋是山东一所二本院校里有名的“考证专业户”,刚刚大三,就手握十几本专业证书,现在还在准备考研,“上大学后的每一天都过得很累。我怕不好好学习就找不到好工作,也怕让爸妈失望。”

      大学,是终点还是起点

      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大学,究竟是学习的终点还是起点?这是如今不少内地高校大学生学习状态堪忧的重要原因。

      日前,一个名为“凌晨四点的哈佛图书馆”的帖子被网友疯传,图片上的哈佛图书馆在凌晨依旧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展现出的正是和很多国内高校学生截然不同的学习状态。

      “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随处可以看到啃着面包学习,甚至是在食堂长椅上睡觉的人。”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第一感觉就是“震撼”。

      “我在国外一个星期的工作量相当于在国内一个月的工作量。”正在英国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张彦,曾辗转求学于内地、香港,对三地大学生的学习状态深有感受,“内地的课堂基本上呈两极分化,有部分极其认真的人,他们有明确的目标、上课很少走神,课后阅读各类书籍,知识量非常大;而另一部分人呢,老师一开课,心思就往教室外飘,下课后就是网游、逛街、看小说。”

      “大学教育本该是冲刺阶段。在美国,小学玩着学、中学慢步走、大学快跑。积极提问、发言,与老师交流、互动,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你不想学都难。”专栏作家时寒冰对此感慨地说,“国内则是小学、中学玩命跑,大学玩着学。”

      “在中国,似乎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高考。高考结束,学习就变得不重要了。”针对这种对大学本真的放弃,国际著名数学大师丘成桐曾直指中国学生缺乏吃苦精神,“中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太轻松了。在美国,大学是最苦的;中国孩子放松的四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四年。”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认为,“现在高校的课程设置、教育理念都需要改变,要彻底打破‘老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的局面,逼着学生张口、研究、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考评机制也要加强。”程方平说,“在哈佛,每年平均有20%的学生会因为学业成绩不过关而被淘汰。这种淘汰,不只看期末一张考卷分数有多少,你每堂课上的发言表现、课后练习要占到总成绩的一半,以督促学生要均匀发力,而不是‘临时抱佛脚’。”

      (《光明日报》11.6 邓晖 刘梦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