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家特殊的蜡像馆,数十位政治人物在这里留下传神瞬间。蜡像馆最新入驻的两尊伟人蜡像,分别是习仲勋和叶剑英,而今年,也正是他们100周年和116周年诞辰。
这家蜡像馆名叫中国伟人蜡像馆,馆主是60岁的章默雷。他因出品伟人蜡像,得邓小平及家人首肯,并获王光美握手致谢。因制作金家蜡像,邻邦朝鲜亦将他奉为上宾。
伟人的风采
今年9月,章默雷驾车经过湖南一高速公路收费站,车刚过站,就被鸣笛追来的警车拦下了。
“车里坐的是谁?”摇下车窗,章默雷看到一脸疑惑的警察。
他后座是两位“贵宾”:习仲勋和叶剑英的蜡像。蜡像历经2个月时间完成,将送至广东梅州叶剑英纪念馆。为避免运输途中损坏,两尊蜡像都盖上了布,远远看去与真人并无差别。
9月18日,两位伟人蜡像在叶剑英纪念馆展出,还原了1980年叶剑英最后一次回到故乡,与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会面的场景。“蜡像是一种感情的寄托,让人们能近距离地看到伟人,感受到他们的风采”,章默雷说。
在章默雷的身上,携带着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他出生在老干部家庭,幼年曾随父亲进入中南海见过毛泽东。“一听说主席来了,所有人都站起来鼓掌”。他记得,毛泽东步态从容,坐下后敞开外衣,气场强大,“当时觉得他真是伟人”。
童年这段记忆让他铭记一生,最终,章默雷选定了“中国伟人”作为蜡像馆的名字。
传神的瞬间
相比一般的人物蜡像,伟人蜡像的制作要难得多。
“不能有一点夸张,要抓住最准确的特征”,章默雷称,制作蜡像时的心态很关键,要能把握住伟人的传神瞬间。
他无法容忍心目中的伟人被丑化。1992年,章默雷参观了伦敦的杜莎夫人蜡像馆。馆内展出的邓小平蜡像,与其实际形象相距甚远。章默雷找到蜡像馆的英方负责人,负责人傲慢地表示,杜莎夫人蜡像馆有两百年的历史,不可能出错。那名负责人说,章默雷不是艺术家,所以无法理解蜡像里最真谛的东西。
章默雷并不认同这一点。回国之后,他招兵买马,开始为中国伟人制蜡像。
截至今年夏天,中国伟人蜡像馆已经推出了包括邓小平蜡像等25尊伟人蜡像作品。
邓小平蜡像造型初步确定为站在红旗检阅车旁。“当时邓小平还在世”,章默雷说,作品照片送到邓小平手里后,他笑着点了点头。
刘少奇蜡像的背景是“岁寒三友”,有盛开的梅花,有洁白的人造雪。“刘少奇”嘴角挂着一丝微笑,站在台阶上,他的身旁有青松,背后是一条长长的小路,“寓意刘少奇同志一直在雪中忍受着寒冷,很坚强乐观”。
章默雷记得,1997年,王光美前来观看刘少奇的蜡像,离开时,王光美拉着他的手,连声说着“太谢谢了”,“真的很像少奇”。
朝鲜的“国宾”
除了为中国老一代革命家制作蜡像,章默雷还为朝鲜制作了3尊蜡像。
“1994年,当时的朝鲜驻华大使朱昌骏经常念叨,如果朝鲜也有一尊金日成主席的蜡像就好了,人民很想念领袖”,章默雷回忆,他答应帮忙后,写了一封申请赠送蜡像的信件,托朱大使转交给金正日,“金正日说很高兴,感谢”。
那是中国伟人蜡像馆首次为国外政要制作蜡像。经过中朝双方的反复沟通,两个多月后,蜡像亮相。
金日成蜡像由专列运回朝鲜。章默雷记得,专列进入朝鲜后每站必停,地方领导人都要上车来为蜡像献花圈和鞠躬。蜡像最后被安放在平壤妙香山国际友谊宫。
“从那之后,我就成了他们的国宾”,章默雷称,此后他去朝鲜,经常由部长级的官员接待。
2011年,章默雷又向朝鲜赠送了金正淑蜡像。今年7月9日,金正日蜡像送行仪式在北京万寿宾馆举行。
章默雷回忆,蜡像制作过程中,朝方先后来了7个代表团,送来上百张照片,就细节方面提出过很多意见,最后,蜡像穿的衣服,由金正日生前“御用”服装师亲自制作,眼镜也是从朝鲜专门运来的。
蜡像让章默雷成为了朝鲜的好朋友。朝鲜政府决定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这是朝鲜艺术家的最高级别,我是第一个拿到称号的外国人”。
馆主的梦想
中国伟人蜡像馆开馆头几年,是章默雷最风光的日子。
他记得,1999年,蜡像刚对外开放时,北京一家报纸率先发布了消息,很快,参观者络绎不绝。
蜡像馆最初是免费参观,拍照收费。拍照价格从每张20元到30元,最后涨到50元,仍然挡不住人们的热情。但这种做法最后被叫停,“担心影响不好”。蜡像馆转而变成收取10元门票,“一天就能卖出1万多张票”,章默雷回忆,蜡像馆前期投资约400万元,很快就收回了本。
参观者中,不少人是专程赶来,他们虔诚地把家乡特产、水果放到蜡像脚边。礼物太多,蜡像馆不得不腾出一间十几平米的房间当仓库。
下一步,他打算走向国外,做展览,开设蜡像馆海外分店。10月16日,他已经向朝鲜驻华大使馆发去了申请。
章默雷希望,在不远的未来,伟人蜡像能受到更多观众欢迎,让更多人能品味伟人们的经典瞬间。
(搜狐网 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