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11月05日 星期二

    论点短辑

    《 文摘报 》( 2013年11月05日   06 版)

        思想汇流与子学时代的终结  龚留柱在2013年第5期《中原文化研究》上说,战国秦汉之际出现了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汇流,以适应帝国时代的到来。黄老学派主张邦出乎“一道”而反对“二道之邦”。法家在“尊君卑臣”的原则上提出“一教”概念和“以力胜智”的主张,成为秦始皇“焚书”的思想基础。先秦儒家有久远的“主智”传统,秦汉以后其政治性格发生了“法家化”的基本改变。从统一思想的角度看,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说与法家的“燔诗书”并无本质区别。由于思想汇流的完成,子学时代遂被经学时代所取代。在一个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社会中,是皇权而不是思想家成为推行思想统制政策的真正元凶和最后根源。

        “封诰”与“封禅”  马斗全在10月30日《羊城晚报》上说,封诰,明清帝王对一定品秩官员及其前代和妻室授予封典的诰命。《明史》有“皆特赐封诰”“三代封诰”等语。《清史稿》有“予其母封诰”“文武职官应得封诰”等语。封禅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天地活动,为国之大典。在泰山上筑坛祭天,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德,称禅。《史记·封禅书》云:“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上古至春秋时期,封禅之典已有很多回。从秦皇、汉武以至清代,又多有皇帝往泰山封禅,所以古代典籍中极多见“封禅”“封泰山”的记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