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11月05日 星期二

    史海钩沉

    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披露过程

    《 文摘报 》( 2013年11月05日   08 版)

        提要:

        近年来,地震等重大灾情发生后,全国媒体及时报道,起到了稳定人心、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我不禁想起了当年报道唐山大地震死伤人数的一段难忘经历。

        我1965年大学毕业后进新华社做了记者。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新华社领导立即派我赶往唐山做现场采访。几天下来,我凭借一个新闻记者的直觉感到,这场大地震的死亡人数绝不是小数目。然而,由于当时的种种限制,直到抗震救灾工作全部结束,全国各路记者始终没有采访到官方统计的死亡数字。

        转眼三年时间过去了,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依然讳莫如深。1979年11月17日至22日,全国地震工作会议暨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在大连市召开,我作为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报道工作的记者,参加会议报道。

        最后一天,有关方面领导向与会的地震专家们通报了唐山大地震的死亡人数。听到这个数字,我立即觉得这是一条极为重要的新闻信息,是全国和全世界等待己久的重大新闻。

        我抓紧时间写了一篇题为《1976年唐山地震死亡24万多人》的稿件,迅速送给担任大会秘书长的国家地震局一位处长审核、签发。送审时我向秘书长提出了三条理由:1.地震发生已经三年了,伤亡情况应该报道,因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始终非常关心,同时外国人也很关心,再不报道我们会更被动;2.几年来国内外猜测不断,传言很多,对地震死亡人数众说纷纭,如果不在这个召开全国地震会议的时候报道,各种传言会更多;3.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与政府行为无关,在这样一个时机进行报道,比较自然。

        秘书长认真看完稿件,听了我的要求和理由,有些犹豫,问我:“你这篇稿件一定要今天发吗?”我心里明自,他是想把稿件带回北京请示更高的负责人,我非常理解他的心情。但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告诉我——必须努力争取将此稿发出!于是态度十分坚决地说:“我觉得一定要今天发,因为新闻讲时效性,不能发过时的消息!”秘书长听完我的话,又看了一眼手中的稿件,依然在犹豫,我立即补充说:“这是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并不是人为因素所致,与政府和专业部门没有直接关系。如果等回到北京后再经过各级领导层层审阅,新闻的时效性将大打折扣。”秘书长也觉得我说得有道理,拿起笔在稿件上签了字。

        得到批准后,我立即将稿件传往北京新华社总社对外部。我拿着电话,边读稿、边让北京的同事做记录。当年我写稿子的时候还有一个小秘密。那次会议上,有关方面将1976年唐山大地震为什么事先没有预报出来作了总结,讲了三个理由:一是帮派体系干扰;二是没有明显前兆;三是地震预报科学不发达。我在写稿时,有意去掉了第一个原因。没想到,后来新华社发稿时把后两个原因也去掉了,所以在对外公布的稿件中,就没有了这样一段文字阐述。以下是新华社1979年发出的稿件原文:

        “新华社大连十一月二十二日电

        在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中,总共死亡二十四万二千多人,重伤十六万四千多人。这两个数字是唐山、天津、北京地区在那次地震中死伤人数的累计。这是今年十一月十七日至二十二日在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上宣布的。

        唐山地震的震级为七点八级,震中裂度为十一度。地震发生的地点是人口密集的工业区,发生的时间是三点四十二分五十六秒(北京时间),正当人们沉睡的时候。地震部门事先未能发出预报。由于这些原因,它所造成的损失是很严重的。”

        这一消息发出后,顿时引起很大的轰动,我也被说成了新闻界对外公布唐山地震死亡人数的第一人。

        (《党史博采》2013年第10期 徐学江口述  沈黎明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