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朱文莲五世同堂全家福
提要:
这件事让老陆体会到了全家福的分量:它不同于平时家庭聚会的吃吃喝喝,也不是简单地聚一下拍张照片、缺谁都无所谓。“全家福是郑重其事的!大家为了这件事聚在一起,专门为了拍照而拍照。”
“您觉得拍全家福有什么感触?”
14岁的小俊在拍摄当天很急:“摄影师怎么还不来?再不来我就要去补课了!”52岁的金雪余回忆拍摄的当天,颇有感慨:“只觉得,我们这么多人,都是一个家族的延续……”
73岁的龚老,掰着手指头数自己子孙的人数,数了3遍都觉得不对。末了,摇摇头:“聚起来不容易呀,争取今年春节能凑齐。”
小的时候会质疑,拍全家福有什么意义呢?长大一点后会觉得,这是一种传统、一个形式,因为它悄无声息地把家庭串在一起。
陆德福从去年底开始实施古镇老人的“全家福”拍摄计划。他原本打算拍30个家庭的全家福,但近一年了,只拍成了12个家庭。
古镇老人的御用摄影师
为了聚齐全家,朱文莲婆婆把百岁生日提前到了中秋过。
“各家都不许请假!”两个儿子在电话里挨个通知。有一位侄子当天在医院值班,但也在拍照的档口溜出来半小时。
拍照时,朱文莲乐呵呵地看来看去,还数人数,嘴巴里念叨着大儿子的名字。而实际上大儿子几年前去世了。女儿沈秀新赶紧打岔,说大哥去南汇了。老人年纪大了,“几个儿子都很像,她也分不清”。
拍完照就是生日聚餐。朱文莲站起来,把酒杯高高地举起来。蛋糕捧上来,老太太许了愿,又吹蜡烛。沈秀新把这些照片做了个合集叫《世上只有妈妈好》。
67岁的老陆是上海市新场镇人,以前在广播站工作,退休后才开始迷上摄影。老陆喜欢给古镇的人拍照。“有情、有景,我觉得比旅游拍的照片有感觉多了!”
后来,他镜头里多了老人。2010年的某日,他在一场婚宴外候场。没什么事,就抓拍了几位老人。冲印出来,一位老人从没拍过彩照,竟激动不已:“我看到自己在相片上的样子了!”
其实,镇上有很多高龄老人没怎么拍过照,有的只拍过两次身份证照。镇上5万多本地人口中,97岁以上的有10位老人,百岁老人4位,最高龄的107岁。
循着名册,陆德福一一上门去拍。有一次,他筛选照片举办了“高龄老人的笑脸”摄影展。九旬老人胡绍琴听说橱窗里有自己的照片,特意让70多岁的儿子扶她去看。找到照片后,胡绍琴细看了好一会儿,又叮嘱儿子找到老陆,想把其中一张照片放大,作为百年以后的寿照。
再后来,越来越多老人提出从未拍过全家福。于是,为老人拍“全家福”成了老陆的新任务。
拍全家福的重重顾虑
前段时间,老李退休了,去乡下买了个房子,400平方米,装修后住得舒服。
老李开心,见了老陆就说:“我现在搬到乡里去啦!准备让几个兄弟姐妹一起来玩,一大家子聚一下,正好拍张全家福。”老李的母亲今年95岁了,老陆原本以为给这一大家子拍全家福是水到渠成的。
过了几天,老李找到老陆,说全家福不拍了。原来,老李那天回去后,跟老伴说了这件事,老伴反问:“你想好了吗?真的打算拍全家福吗?”老李母亲共有4个儿子1个女儿,大家生活都不错,但老李弟弟的儿子,大学毕业以后得了忧郁症,20多岁就跳楼结束了生命。
老伴说:“你搬家了,这么热闹,大家都聚得这么全,只有他没有儿子……会不会刺激他?弟媳妇恐怕也要伤心……老太太也许也会……”老李纠结了几天,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全家福。“我老婆说的有道理。聚餐可以聚,全家福就不拍了……”
老陆无言以对。老人等不起时间,但各家的心情也确实需要体谅。老李说,也许再过一段时间吧,也许用其他形式,比如为老母亲祝寿的时候,或许全家福能拍得成。
这件事让老陆体会到了全家福的分量:它不同于平时家庭聚会的吃吃喝喝,也不是简单地聚一下拍张照片、缺谁都无所谓。“全家福是郑重其事的!是大家为了这件事聚在一起,是专门为了拍照而拍照。”
“老人在,家就不会散”
孙姨说起自己的家庭很自豪。“我的父亲以前是厂长……我姐妹几个生活都很好。我是最大的,妹妹的孙子在做校长,叔叔的儿子是企业老板……小的都出国了。爷爷实足97岁了!”
但说到拍全家福,孙姨的眼神暗淡了:“虽然彼此关系还可以,但时间总是凑不齐。没有一个发起人,我又没有号召力……”老陆曾动员过这样的家庭,子女比较分散,要想聚一次太难。
遇到非主观意愿造成的难题时,老陆也有“非常手段”应对。“看这张照片有蹊跷不?”仔细一瞧,好像是有个人像不太自然。“哈,那是我PS上去的!”
老张的父亲已经80多岁了,三儿两女。五一节期间提前过生日,老张想叫来兄弟姐妹一起聚聚。老张弟弟在近郊上班,说好肯定过来,结果跟老板请假时,老板却不放人。
老陆想,缺一人没关系,他那时刚学会了图像处理(PhotoShop)。第2天,老张弟弟放假了。陆德福就去他家,拍摄了一张肖像。回家后再把这张肖像PS到全家福上。
根的延续
每一张全家福的背景,基本都是老人生长的地方,那是一个家族的根。
89岁的龚乙生对生活在老宅里感到幸福。这间老宅是四合院式石库门,建于清光绪后期,距今100多年,孕育了几代人。前段时日,对面的钱家就借着老宅的背景拍了全家福。
龚乙生心里也痒痒。他几次流露这样的意思。可是有个孙子,是80后,特喜欢旅游,逢年过节都爱出去闯,他也很无奈。“再等等吧,总会有机会的,看看今年春节行不行。”
翁彩珠家的全家福背景是1981年建起的楼房,而此前家人住的是茅草屋,最多时房子里住了10口人。现在,儿孙们都各自有房了。
(《解放日报》10.29 王潇 杜鹏燕 陆德福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