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中秋和国庆假期调休一边倒的议论声中,一个不曾被人关注的机构进入公众视野——全国假日办。
全国假日办全称为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其办公地点设在国家旅游局。
2000年6月,为了应对黄金周期间的协调组织工作,由国务院牵头,成立了由发改委、公安部、交通部、工商总局等14个部门组成的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2003年,组成部门增至17个。
南开大学学者周望分析说, “实际上,‘部际会议’是一种工作方式,不能称为‘机构’,是为了协商办理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事项而建立的一种各部委间松散的协调、沟通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参会成员各方都没有听取和落实其他部门意见的义务。“会议讨论内容的结果,基本上只有看各个参会部委是否‘发扬风格’了”。
假日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说,每年年末,全国假日办会草拟出下一年的放假安排,提交国务院。虽然每年的调休都有不同,但其中也有某种“清规戒律”:假日办会努力将法定公休假日放在调休假期的第一天,比如,国庆放假一般都是10月1日至7日;另外,也会努力避免因调休造成连续工作7天以上的情形。
事实上,2013年公共假日调休广受诟病,正是因为这个方案“没按常理出牌”。为了形成5个“小长假”和两个黄金周,总共挪用了9个双休日,造成1次连上8天班,两次连上6天班,3次连上7天班,使人们感到劳累。
蔡继明表示:“从全国假日办的办公地点和成员构成可以看出,放假还是从旅游角度考虑,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
原中国旅游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兴斌认为,国家对假期“大包大揽”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公民何时休假,去哪里休假,本是个人权利,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迫十多亿人在7天时间集中休息,注定会带来巨大的麻烦。理想状态是:政府只需公布法定休假日及天数,具体安排由公民自己决定。
(《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第39期 刘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