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德国,大批年轻女性走进当局特设的“新娘学校”,她们大多只是十多岁的孩子,却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接受诸如洗衣、做饭、带孩子等各种严苛培训,最终成为纳粹德国的“完美新娘”。
让女性为第三帝国出力
纳粹“新娘学校”的始作俑者,是时任法西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妇女联盟”领袖的格特鲁德·肖尔茨-克林克。这个野心勃勃的女人整天琢磨女性该如何在“大好形势”下为“元首”做贡献。
党卫军头目海因里希·希姆莱与肖尔茨-克林克过从甚密。笃信“种族优越论”的前者,1935年策动推出了“纯化雅利安种族计划”——让更多“纯种雅利安孩子”降生,从而使德国“成为一个强大的、血统纯正的国家”。
“真正的女人”应做的事,主要是“为帝国养育后代”。于是,尽可能多地“生产”能胜任家庭生活的“完美新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36年,希姆莱与肖尔茨-克林克联合发布公告:凡是同党卫军成员谈恋爱或已经订婚的女子,以及其他未婚的女性纳粹党公职人员,均须参加“完美新娘”培训。
种族观念成为培训核心
1937年,纳粹在柏林建立了第一所“新娘学校”。
标准的“完美新娘”培训为期6周,学费135马克(约合如今的625美元)。烹饪、熨烫、园艺、保育、动物饲养等日常生活所需的技能都不会遗漏。而其教学精髓则是种族主义和遗传学,通过这方面的“洗脑”,学员们会视自己为“种族延续的发动机”。
肖尔茨-克林克对参加“完美新娘”培训的女子身份要求极严,她们的档案须“上溯到祖宗三代”,只要被发现有一点儿犹太或吉普赛血统,就会被拒之门外。此外,身体残疾及精神障碍者不被接纳。培训期满后,考核不合格者必须“回炉”重修,否则无法迈进婚姻的殿堂。到1940年,仅在柏林便有9所“新娘学校”。
是牺牲品,也是加害者
1941年苏德战争打响后,越来越多的德国男性走上战场,劳动力紧缺问题随之凸显。主张“女性的基本功能是为帝国养育后代”的希特勒只得允许更多女性走进工厂。即便如此,“新娘学校”也没有立即被一刀切地关闭,在学校规模缩水的情况下,学校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把诸如操纵机床和炼钢炉的课程补充进来。最后一所“新娘学校”直到1944年5月才关闭。此时,距纳粹政权垮台仅一年时间。
被希特勒绑上战争机器的柔弱女性,被认为是单纯的受害者。但仔细审视历史资料,便会发现这种认识并不严谨。
美国历史学教授温迪·洛尔曾记录道:二战期间,23岁党卫军士兵之妻厄娜·佩特里,外出购物时发现6个犹太儿童倒在路边奄奄一息。厄娜很清楚,这6个小家伙是从开往死亡集中营的列车上逃出来的。于是,她“心平气和”地将这些孩子带回家,给他们吃了顿饭,然后带到树林里,逐一开枪射杀。
如此残忍的行径并非孤例。二战期间,至少数千名德国女性直接卷入了种族灭绝。美国《纽约时报》在报道中曾指出,被灌输了狂热的意识形态后,德国女性不再如人们通常思维中那样善良仁慈,她们在这场集体犯罪中表现出的积极性,远比此前想象得更高。
(《青年参考》10.16 章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