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日前揭晓,加拿大女作家艾丽斯·芒罗获此殊荣。瑞典文学院将她形容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甚至将她称为“当代契诃夫”,而在很多欧美媒体的评论中,都毫不吝啬地给了她“当代最伟大小说家”的称号。看来,至少在欧美那边,艾丽斯·芒罗获得诺奖当属实至名归。
不过在我们这边,由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知名度非常之高,加上他一直位居博彩公司赔率榜的前列,所以国内媒体忍不住会“揪住”村上做文章,乃至出现“无缘诺奖,再次成炮灰”的耸人标题。
诺奖这回有195位作家入围,其中48人首次进入大名单,这个数字大致与去年相当。把村上形容为“炮灰”者不知道,其实村上的境界是很高的,他能够一再推荐莫言角逐诺奖,真诚地把“竞争对手”推向世界舞台,乃是因为他的自信与淡然。风头正劲的他,在读者的口碑中,早已经获奖了。村上的身上,闪烁着大师风范。
对那些实至名归的大师级学者或作家而言,其所追求的境界和呈现的成果,是其生命活力的勃发和人生价值的体现。至于奖项之类,哪怕是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诺奖,对于他们而言,只是锦上添花的饰物而已。或许对有些获奖者来说,这将极大地改变其境遇,但奖项所对应的真正价值,不会因此而有所增减。
在争议“落选”者的时候,我们不妨看一看这个颇有意味的镜头——在“辉煌时刻”来临时,加拿大正是午夜时分,获奖作家芒罗已经睡下。女儿将这位82岁高龄的母亲叫醒,激动地告诉她这个消息,她却淡定地说:“现在正是午夜,我早就忘记这个茬儿了。”
在诺奖获得者中,有此淡定风度者,远不止一两位,村上估计也在此中。而我们面对诺奖,也不妨“忘记这个茬儿”:每年的旋风只是刮过一阵,最终留下的,还是作家的作品。不妨像一些老外因诺奖“走近莫言”那样,让我们也就此走近此前并不熟悉的芒罗吧。
(《光明日报》10.14 刘巽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