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现代生活与耳聋

    《 文摘报 》( 2013年10月17日   04 版)

        隐患:“美妙噪声”

        当前,全球耳聋患者达2.78亿人,占世界人口的4.6%。我国有听力言语交流障碍的患者2780万,占全国残疾人总数的34%。现代人很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给耳朵埋下了隐患。

        以往人们对噪声的定义是环境中使人厌烦的、杂乱无章的声音。但在现代生活中,噪声的概念已经完全被颠覆。耳麦、耳机等高科技产品,为人们带来音乐享受,但由于耳机、耳麦是直接置于耳内,音量又常常超过100分贝,且声音不能扩散,所以成为人们听力的一大“隐形杀手”。

        当噪声带有美感时,往往不易被发觉,危害更大。当噪声达到一定强度并积累到一定时间,听力会明显减退,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随着一些基础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发生率的提高,易致耳聋的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等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同时,受到精神打击、抑郁等,都可能导致精神性耳聋。 

        误区:久鸣必聋

        和耳聋比较密切的不适症状是耳鸣,民间有“久鸣必聋”的说法。但是,这种观点并不确切。

        有时,耳鸣是焦虑、抑郁的躯体化症状,如产后抑郁症,这类耳鸣患者往往做事讲究完美,爱思考、钻牛角尖、容易生气、易精神紧张。有些患者的耳鸣本身不会引起耳聋,可是由于精神紧张,耳鸣又常常使人失眠,于是有人选择戴耳机听音乐。这样的不当行为反而可能损害听力,导致耳聋。

        提醒:积极治疗树信心

        耳鸣患者的痛苦旁人一般很难理解,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眩晕、早期耳聋患者的治疗效果已经很好。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积极配合治疗。不要萌生“耳朵全聋后,耳鸣自然消失”的想法。如果通过某种破坏性手段使耳朵全聋后,有些耳鸣不但不会消失,可能还会出现脑鸣、颅鸣。

        (《光明日报》10.13  蒋子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