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香港大学选出了新的校长——英国医学教授马斐森。这次任命却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有的港大教授批评他“能力平庸”,有的拒绝对任命表达“祝福”。
与此同时,负责主持新校长遴选事宜的港大校委会主席梁智鸿作出回应,强调此次任命是“遴选委员会的集体决定”,校委会“一致通过”。参与投票的学生代表邓日朗也表示,马是“最好的人选”。
邓日朗告诉记者,在香港大学,谁来当下一任大学校长,是由学生、校友、教授、非教授级教师、院长和校务委员各自选出代表后投票决定的。在这里,身为学生代表的邓日朗跟学院院长、教授等“平起平坐”。
10月4日上午,在香港大学的礼堂里,候选人马斐森跟学生见面。54岁的马斐森就像课堂上参加讨论的老师一样,随意地把西装外套的扣子解开,径直走到第三排中央,靠近向他提问的学生。
这次见面会是香港大学遴选校长过程的一部分。按照香港大学的规定,新选校长要先通过临时工作小组调查,接着先后成立物色委员会和遴选委员会,由师生代表最终确定一位候选人,向全校师生公布,与师生见面,回答他们的质询,最终由校务委员会投票决定是否通过候选,任命校长。
在港大,师生的意见在选校长这件事上颇为重要。为选出最合适的校长,物色委员会在诸如《南华早报》等报刊以及其他国际学术刊物上刊发招聘校长的广告,并通过相关人士推荐人选。学校还通过全校投票,选出学生代表,参与整个选校长过程。
另外,为了确定一个能够选出好校长的机制,负责选校长的临时工作小组还组织了两场咨询会。邀请同学、老师、教职员、校友座谈。
在确定最终候选人之前,遴选委员会会对每一个校长候选人进行长达几个小时的面试,作为学生代表,邓日朗也提了很多问题。
在马斐森接受面试的同时,邓日朗也开始收集学生们对于新校长的意见。有的同学告诉他,马斐森的“回答模棱两可”,但也有同学说,他“态度开放,愿意聆听同学声音”,所以“即使对香港及大学本身认识不深,也倾向于支持他出任校长”。
校务委员会原本定在下午5点半公布结果,却因为激烈的讨论推迟了一个小时。邓日朗说,委任新校长是由校务委员会负责,其中有两席学生代表。如果委员会内外反对意见很大,他们将会推翻现在的候选人。
最终,马斐森得到校务委员会的投票认同,当选下任校长。
邓日朗也对新校长表示赞同,不过,在这件事情之外,他还有更多事情要忙。因为有同学跟他抱怨“港大餐厅便宜菜太少了”,这位学生会主席最近正忙着跟餐厅经理开会谈判。因为在这里,不管是下任校长让谁当,还是下一顿饭吃什么,学生都有自己的发言权。
(《中国青年报》10.9 李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