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莱茵河从“下水道”变风景区

    《 文摘报 》( 2013年10月15日   06 版)

        如果你打算到德国一游,莱茵河谷是当地人鼎力推荐的景点之一。当你留恋于莱茵河畔的山水与古堡之际,恐怕不会想到:脚下这清澈的河流,曾经是“欧洲的下水道”。 

        源于阿尔卑斯山的莱茵河是欧洲最大河流之一,流经瑞士、法国、德国等9个国家。工业革命后,莱茵河周边兴建起密集的工业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肆无忌惮排入,莱茵河泛着恶臭,两岸森林遭受酸雨之害。到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莱茵河污染进入巅峰,干流内鱼虾几乎绝迹,水不能游泳,这条欧洲母亲河沦为“欧洲的下水道”和“欧洲的公厕”。

        莱茵河治理的契机,出现在1986年11月。当时巴塞尔附近一家化工厂仓库着火,约30吨化学原料注入了莱茵河,引发了一场震动欧洲的生态危机。人们走上街头抗议,促成了1987年5月《莱茵河行动纲领》出台,沿岸各国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治理污染。

        拿德国来说,政治上民间环保意识开始兴起,环保主义政党——绿党的崛起改变了德国政治版图。此后所有政党都花大力气致力于环保,制订法律治污,鼓励环保产业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比如,自1990至2005年,德国温室气体排放下降了18%,而美国同期上升了16%。

        从1980年到2005年,有关国家为莱茵河流域治理投入了200亿到300亿欧元。从2005年到2020年,有关治理预计还将投入100亿欧元。而今,各国根据欧盟规定处理污水,环保机构每隔6分钟就从莱茵河不同地点取水样进行抽样检测,实现全程监控。

        企业的主动性得到释放。一些大型制药、化工企业开始积极开发环保技术。如德国拜耳公司将其开发的污水处理技术出售,成为该企业的利润新增长点。由此发端,德国发展了一门新的产业——生态工业,并引领全球,创造了新的就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回顾莱茵河20多年的治理历程不难发现,环保不仅需要政府的决心与决断,亦需要民间草根的推动,既需要法律的威慑,也需要机制鼓励企业与专业人士的积极参与。而这,是一个与时间和耐心赛跑的事业。

        (《新华每日电讯》10.10 吴黎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