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美国行之目的
侯宝璋,香港大学病理系教授,他和老舍先生既是老同事,还是好朋友。抗战前同为齐鲁大学教授,一在医学院,一在文学院。
“七七事变”后,老舍经武汉辗转至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侯先生则随校内迁成都,出长华西齐鲁联合大学病理系。两人不再共事,但交谊未受阻隔。老舍说,他到成都办事,就住侯先生家中。在1942年的《青蓉略记》里,老舍对此事所述甚详:
在蓉,住在老友侯宝璋大夫家里。虽是大夫,他却极喜爱字画。有几块闲钱,他便去买破的字画;这样,慢慢的他已收集了不少四川先贤的手迹。这样,他也就与西玉龙街一带的古玩铺及旧书店都熟识了。他带我去游玩,总是到这些旧纸堆中来。成都比重庆有趣就在这里——有旧书摊儿可逛。买不买的且不去管,就是多摸一摸旧纸陈篇也是快事啊。真的,我什么也没买,书价太高。可是,饱了眼福也就不虚此行。
1946年,老舍和侯先生同年为美国人选中,赴美国访学。老舍和侯先生他们参加的项目,全称“国际教育和文化交流计划”,归美国国务院负责,肇始于1940年。
1942年9月,费正清代表美国政府,经印度和昆明,抵达重庆,直接介入对华文化关系规划。在费正清斡旋和推动下,从1943到1947年,二十六位中国学者和文艺家,分四批受邀赴美。需要指出的是,前三批参加者主要是知名大学教授,比如金岳霖、费孝通、陈序经、杨振声、林同济、梅贻宝、严济慈、陶孟和等。唯独最后一批,也就是1946至1947年的入选者,不光有张孝骞、侯宝璋和赵九章等五位学者,另外还有三位文艺家,即老舍、曹禺和叶浅予,代表中国的小说、戏剧和美术界。
一般以为,老舍去美国的目的,用他写给赵太侔信里的话说,是去宣讲“中国的现代文艺”,也是“为了个人,出国休息休息”,在“向美国人讲讲中国人民的生活,尽力使美国人对中国发生新的认识”的同时,让他们“认识中国新文艺有如何的成就”。不过,另有一种说法,就是老舍提交项目申请时,呈送给美方的“我的访问计划书”,其中含有这样一些表述:
对支撑美国文化成就的精神,有所认识、理解和吸收,哪怕所得微不足道,但对于一个有上千年文明,却在民主制度方面,仍是一个刚刚蹒跚学步幼童的民族,应该是极有裨益的。在艰辛的国家复兴和建设中,我相信,我们需要付出很多,但需要吸纳的则更多……我衷心期望,能把在美国学到的一切,传递给我的同胞,对促进两国互相理解,略尽绵薄之力。
我们不妨把这段话看做当年有进步倾向的文艺家,对笼罩着光环的美国民主制度,所普遍寄托的一种幻想。当然,从事后结局来看,美国人对老舍的拉拢,最终是失败了。和他同期,以及在他之前,参与对华文化合作项目的学者和文艺家,后来也大多放弃美国民主理想,回到了新中国,包括老舍的至交侯宝璋教授。
(《文汇报》10.4 赵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