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10月,全国很多地方的日平均气温都在20℃左右。不过,从空气湿度、温度变化来说,同样是20℃,秋天和春天不同,对应的养生法则也完全不同。
春季的湿度偏大,而秋季的湿度偏小。中医所说的“湿”“燥”两气,与气象学中的湿度内容基本一致。所以,春季人就容易遭到“湿邪”的侵害,而秋季需防的则是“燥邪”。秋高气爽时节,湿度小,干燥的空气易夺走人体的水分,使人皮肤干裂,口腔、鼻腔黏膜受到刺激,出现口渴、干咳、喉痛等症状,极易诱发咽炎、气管炎、肺炎等病症。所以秋季可采取措施,增加室内空气中的水分含量。比如,室内置水、地面洒水或者在室内晾一些湿衣服、毛巾等。
同样是20℃左右,秋季和春季的温度变化趋势是相反的。春季,气温总的趋势是上升,而秋季则是下降。而这两种不同的变化趋势直接导致“春捂”和“秋冻”这两种传统的养生之道。春季里,由于冬天的“惯性”所致,人体血管还处在收缩状态,温度调节系统功能较低,适当多穿些衣服,才能适应天气变化,否则,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同时,“春捂”也是一种抗热锻炼,使得人体能自然适应即将到来的炎热夏季。而秋季,天气是逐日变凉的,但“凉而不寒”,过早地穿上厚衣服,身体与“凉”接触太少,人体的抗寒能力就会下降,很难适应寒冷的冬季气候,所以适当地“冻”一下身体,会增加皮肤和黏膜对寒冷的耐受力,有利于人体的抗病防病。
(《中国日报》9.23 霍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