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9月28日 星期六

    同是20℃ 秋春养生各不同

    《 文摘报 》( 2013年09月28日   04 版)

        每年的9~10月,全国很多地方的日平均气温都在20℃左右。不过,从空气湿度、温度变化来说,同样是20℃,秋天和春天不同,对应的养生法则也完全不同。

        春季的湿度偏大,而秋季的湿度偏小。中医所说的“湿”“燥”两气,与气象学中的湿度内容基本一致。所以,春季人就容易遭到“湿邪”的侵害,而秋季需防的则是“燥邪”。秋高气爽时节,湿度小,干燥的空气易夺走人体的水分,使人皮肤干裂,口腔、鼻腔黏膜受到刺激,出现口渴、干咳、喉痛等症状,极易诱发咽炎、气管炎、肺炎等病症。所以秋季可采取措施,增加室内空气中的水分含量。比如,室内置水、地面洒水或者在室内晾一些湿衣服、毛巾等。

        同样是20℃左右,秋季和春季的温度变化趋势是相反的。春季,气温总的趋势是上升,而秋季则是下降。而这两种不同的变化趋势直接导致“春捂”和“秋冻”这两种传统的养生之道。春季里,由于冬天的“惯性”所致,人体血管还处在收缩状态,温度调节系统功能较低,适当多穿些衣服,才能适应天气变化,否则,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同时,“春捂”也是一种抗热锻炼,使得人体能自然适应即将到来的炎热夏季。而秋季,天气是逐日变凉的,但“凉而不寒”,过早地穿上厚衣服,身体与“凉”接触太少,人体的抗寒能力就会下降,很难适应寒冷的冬季气候,所以适当地“冻”一下身体,会增加皮肤和黏膜对寒冷的耐受力,有利于人体的抗病防病。

        (《中国日报》9.23 霍雨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