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李哲还觉得儿子程浩在睡觉。“我昨天晚上去殡仪馆给他穿衣服,太冷,给他穿上羽绒服。我把他抱起来的时候还觉得他的身体是软的,真的就跟睡着了一样。”在过去的20年,她陪伴儿子无数次收到病危通知单。但那一刻终于还是到来了。
生程浩时,李哲25岁。孩子6个月的时候,家人发现他躺在床上不太动,也站不起来,就把他带去石河子检查。“当时石河子二医院说是脑瘫。我看着不像,孩子看起来很机灵。他们让我放弃掉。到乌鲁木齐检查,医生说最多养到五岁。我不相信,孩子看着挺胖的,会说妈妈我们回家吧。孩子一说‘妈妈’,我就觉得我不能不要他。”
带到八个月,程浩一直不动弹。但他却说话说得早。从一岁开始,李哲就带他去各地看病,一直没有结果。
程浩6岁时,李哲教他拼音,还给他买小学生字典。“那时他还能坐。我做饭,他就翻字典。碰到不明白的多音多义字,他会在吃饭的时候问我。他吃饭慢,一顿饭要一个多小时,我边喂饭边教他多音字的用途。”
程浩第一次病危是11岁,病危通知书上写的是心衰。之后,基本一年病危两次。感冒会引起他的肺部感染,诱发心脏衰竭。有一年,程浩有三个月都在医院。这三个月,李哲每天的生活线路就是办公室到医院。“有好几次他看起来已经不行了,但他看着你,像在跟你求生,嘴里不停地喊着妈妈,妈妈……你能怎么办呢,只能想尽一切办法救他。”
还有一次病危,程浩整个人昏迷不醒,只能靠着输氧打液体。“我趴在他床头,坐了三天三夜,没吃没喝没动。最后他醒了,我自己来月经都不知道。去商店的时候,因为坐的时间太长,直接从楼梯上摔下去。”
平时,程浩穿衣服和睡觉都要特别注意,特别怕感冒。晚上睡觉,李哲都会在脚边给他准备三个被子,上半夜盖个薄毯,夜深了换个小毛巾被,后半夜换成小被子。“别人看都觉得我很累,但自己觉得习惯了。他带给我不少快乐,每天晚上我们两个躺在床上,聊很久的天。”
程浩每个年龄段的聊天内容都不一样。小时候他会跟母亲聊郭敬明和韩寒,现在母子之间更多在聊程浩下载的电影、写的文章。李哲跟他开玩笑:“你写好了赶快发,不然哪天就发不出去了。”生与死,都成了母子间常用的玩笑题材。有时候李哲也会在抢救过来后逗他:“你看,老天爷都不收你,又把你送回来了,你就好好活着。”有时候李哲又跟程浩说:“你可别丢下我,我受不了。”程浩会说:“你放心,我会陪你活到80岁。”
程浩给自己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每天必须阅读十万字。上午阅读,下午写作。“他打起字来你会听见嗒嗒嗒的声音,速度很快。”但李哲中午睡觉时,程浩不写。“晚上要照顾他,我睡不好,就每天中午睡上一小时。我睡觉轻,他点鼠标的声音我会听见。所以他中午就看电影,等我醒了再写。”
程浩比同龄的孩子成熟很多。“他接触的基本都是成年人,看书也看得多。他看问题看得透。因为自己的身体情况,他特别害怕看到一些异样的眼神。吃饭时,他不能让自己嘴角沾一点东西,身上不能有一滴油点。”
今年8月21日中午,程浩看起来状态不错,等着第二天出院。他让李哲去买饭,还让她帮忙把电子书拿过来立好。李哲走时他还开玩笑说:“妈妈,你快点回来,别一去好久,等我吊瓶打完,血都冲到瓶子里了。”李哲去了二十分钟,去时都是跑着的。一进病房,看程浩就像睡着了一样,闭着眼睛。手还放在电子书上。
李哲找到了程浩每天都在写的日记,最后一篇写于5月20日。“我在不停地解答别人的问题。别人迷惘时,我在不停地指路。我要顾及到所有的问题、所有的人,我这样也很累。但我也很充实。”而这些话,他从不告诉母亲。
(《新周刊》9.15 《扬子晚报》9.22 于青 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