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9月19日 星期四

    高储蓄额下的民生隐忧

    《 文摘报 》( 2013年09月19日   06 版)

      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到8月份,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连续三个月突破43万亿元,位于历史最高位。其中,活期存款超过16万亿元,定期存款超过27万亿元,显示出存款定期化的趋势。(9月11日《新华网》)

      国人的高储蓄率就一定代表国人有钱吗?未必。中国的确是“国富”了(全球第二的GDP,超过10万亿的财政收入),但“民富”则是打折扣的。正因为民富不足,国人才拼命攒钱——这是一种自然的条件反射——因为有缺才会补漏。因而,透过中国居民高储蓄的表面现象,实则看到的是民生质量的低下。

      民生本与社会相连,公共政策的惠民效应本应发挥作用,然而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草创初成,社保医保的全覆盖还是低水平的。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无法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因而也无法让国民将手头的闲钱转化为消费力。中国储蓄率高的实质是:国家和社会不保只能存钱自保。

      如果有更好的投资渠道,让居民手中的钱动起来增值,人们也不会选择跑不过通胀的储蓄方式。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形势面临挑战,在外需不振投资乏力的情形下,激活内需市场才能确保中国经济的永续增长。让43万亿居民储蓄动起来,转化成现实的消费活力,这是最大的改革红利。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让居民敢于花钱,就必须完善社保体系完善投资环境改善民生。只有让民众觉得现实很幸福,未来有愿景,存在银行的“死钱”才能发挥市场活力。

      (《新华每日电讯》9.12 张敬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