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路“外国坟山”
上海与欧洲相隔遥远,19世纪中叶海上航行依靠帆船,单程一趟就需半年,如侨民在上海逝世,要将灵柩运回欧洲,十分艰难和昂贵,所以必须在上海建立墓地。
早在1844年,外侨就在上海组织一家公墓公司集资购进汉口路四川路一块土地,计划用于商业性墓地。上海开埠后,临近外滩的地方发展飞快,地价上涨幅度加快,于是一家林特赛洋行愿意用坐落在山东路的一块14亩土地与其交换,并在这里建了上海的第一块商业公墓,因大门开在山东路上,就叫作Shangtung Road Cemetery,上海人则叫作“山东路外国坟山”。
公墓初建仅距上海开埠两三年,尚无侨民在上海死亡,倒有一些海员在海上颠簸了半年,到上海后就病倒、死亡,于是这里安葬者多为海员,而早期跑洋的海员中,中国的宁波籍人占了很大的比例,这里安葬的宁波海员较多,于是又被人们叫作“宁波坟山”。
1880年,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宁波籍信徒集资在坟山里建圣墓堂,上海人称其为“宁波礼拜堂”,1902年拆除重建,改称保罗堂。也许由于墓地的关系,也许由于被围墙相围,不能破墙开店,山东路虽然紧挨南京路,但这里的市面并不闹猛。1952年坟地被平,改建为山东路体育场,1976年又改建为黄浦体育馆。
八仙桥“外国坟山”
1863年,工部局购进了位于租界西界外的一块约40亩土地建立公墓,此地为农田,租界当局为方便墓地的进出,就在公共租界西南角的“八仙桥”筑了一条从租界通往墓地的小道,就被叫作Cemetery Road,中文名就叫“坟山路”,它大致相当于后来的龙门路和淮海中路的东段,而“八仙桥”是去墓地的必经之路,这个公墓就被叫作“八仙墓外国坟山”,而实际上它与“八仙桥”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八仙桥外国坟山”里最大和最出名的墓地当推“法兵墓”。
1855年初,租界当局同意配合清政府联合镇压盘踞上海县城的小刀会,法国军队从泊在黄浦江的兵舰上调来几门大炮,仅几炮就将上海城墙轰出一个缺口,联军就从这个缺口冲进城里,几天后小刀会被镇压,但法军也阵亡13人,上海道为对法军的“贡献”和“牺牲”表示感谢,送去了1万两白银,法租界就在新北门的北侧建了一个纪念墓。
1900年法租界扩张成功,“八仙桥外国坟山”被划入法租界。法租界即以同意将部分土地划归公墓,公墓则同意将“法兵墓”迁入“八仙桥公墓”。
(《新民晚报》8.25 薛理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