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8月24日 星期六

    普罗旺斯文学之旅

    《 文摘报 》( 2013年08月24日   07 版)

      加缪和夏尔:与自由结盟

      1957年,加缪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得以完成自己的心愿:在普罗旺斯的卢尔马兰购下一所房子。他对普罗旺斯心仪已久,因为普罗旺斯伟大的诗人勒内·夏尔此前已多次邀他前往居住。

      勒内·夏尔1907年6月14日生于普罗旺斯地区沃克吕兹省的索格河畔伊勒村。普罗旺斯孕育了他一生对永恒、对美的追求:“在我们的幽暗里,并没有一个位置给予美。所有位置都给了美。”(《催眠之神的散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夏尔以“亚历山大上尉”的名字进入抵抗运动。由于对普罗旺斯古老历史的眷恋,使他写出了古希腊格言似的诗句,阅读他的诗歌,会令人想起普罗旺斯在人身上唤起的永恒感。

      对反抗的认识、对正义的追求,在加缪身上体现得同样完整。加缪到了法国之后,很快就与夏尔结下了友谊,而且这种友谊与日俱增。普罗旺斯成为连接两人友谊的纽带。从1946年起,到1959年加缪因车祸不幸遇难,两人共留下184封通信。在一封信中,加缪如此写道:

      在认识您之前,我对诗歌丝毫不感兴趣。而近两年来,我感到一种虚空,唯有阅读您的诗歌方能填补;读您的诗,能将这种虚空一直填满,直到漫溢……

      1959年,加缪不幸遇难后两天,夏尔即给一位瑞士出版商写信:“我刚刚失去了一位兄弟,一位我自己选择的兄弟,而非我母亲盲目地赋予我的兄弟。”

      如今,加缪就葬在普罗旺斯“幸福的山谷”中。

      季奥诺:他代表普罗旺斯

      如果你问一名法国人,谁是最能代表普罗旺斯的作家?他多半会提到季奥诺。

      季奥诺1895年出生于普罗旺斯的马诺斯克,几乎终生居住在普罗旺斯。唯一促使他离开马诺斯克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被应征入伍,还参加了凡尔登战役。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荒诞,成为坚定的反战分子。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的反战态度使他被认为是妥协分子,两次入狱,还被法国的作家委员会关了禁闭。这一经历在他的创作中成为一个转折点。早年的作品中,季奥诺讴歌普罗旺斯的大自然,而在此之后,他的内心变得沉郁、苦闷。他开始挖掘人类灵魂的幽暗,创作出《屋顶上的轻骑兵》这样的杰作,法国文坛再度接受这位普罗旺斯大作家,并摘去了他带有贬义的“地区作家”标签,成为真正的普世作家。

      由于正统人士对他的偏见,季奥诺一直没有在法国获得最高荣誉,唯有入选龚古尔文学奖的评委,算是对他的尚有认可。

      米斯特拉:普罗旺斯的灵魂

      在普罗旺斯区阿尔勒市最著名的中心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雕像,他就是“普罗旺斯的灵魂”——190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

      “米斯特拉”在法文中专门指一种在南部和地中海上刮起的强烈的、干燥寒冷的飓风。这样一个家族的名字(并非笔名)仿佛赋予了米斯特拉一种天职:为普罗旺斯找回一种史诗的力量。

      米斯特拉1830年生于普罗旺斯的玛亚纳村,1914年葬于同地。他的一生几乎都在普罗旺斯地区度过。

      青年时代,他拒绝了父亲为他定好的当律师的前程,一生致力于恢复、弘扬他心目中真正的文化语言:普罗旺斯语。1854年,他与6位好友一道,成立了普罗旺斯语协会,还独自编撰了一部普罗旺斯语—法语词典,至今仍是这方面的权威工具书。

      1859年,米斯特拉出版了历时8年创作完成的普罗旺斯语诗作《米莱伊》。“米莱伊”是一个姑娘的名字,但同时又有“美妙”的意思。他将这部作品题献给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拉马丁,显示出他的浪漫主义诗歌源泉。

      (《三联生活周刊》2013年第30期董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