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拼”假期的大学生
在一家网站实习的林昕在QQ空间里发了一张北京夜景的照片,评论很多,好多同学觉得她“很厉害”,“在北京打拼很了不起”。而在电脑屏幕前的林昕,刚刚结束连续8小时的编辑工作,准备泡碗面解决晚餐。治鼻炎的药放在桌旁,刚来北京的她很不适应干燥的气候,流了好几次鼻血。
每年暑假,像林昕这样,来北京“打拼”一个假期的大学生并不算少数,他们利用这两个多月的假期,来北京实习、备考或是进修。他们怀揣着不同的梦想,为了这里丰富的资源和机会放弃假期,小心地规划未来;他们对于北京只是过客,数月假期之后,他们又将分散到全国各个省市,继续学生生活;他们多是来自普通家庭。
异乡生活难适应
位于北京双井附近的一间100m2左右的套间里,住着30来个年轻女孩。约为40m2的客厅里,头尾相接地放了六张上下铺,住了12个女生,只有一张兼任饭桌的书桌用来摆放生活物品。整个套间只有一个卫生间一个厨房。
每天早上六点开始,陆续有人起床,洗手池、马桶、淋浴池、厨房……只要有下水道的地方,都会站着或蹲着一个刷牙的人。而晚上九点开始,持续三个多小时的“洗澡争夺战”,更是让卫生间热闹不已。
虽然住宿环境还不如学校宿舍,群租房也不断被叫停,但大部分“暑期北漂族”捏着手头有限的预算,别无选择。
见识指引方向,经历更有价值
来北京充电的李长宸是天津师范大学的大三学生,报名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举办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培训班,一开始完全是因为兴趣。
在北大课堂上,接触到这一领域的“大牛”和北京优质的教育资源后,李长宸开始思索自己的未来,重新定位自己。“这些课程我们学校根本没有,研究方法在国内本来就薄弱,也只有来北京这边才能接触到这么新鲜的知识,这么新的思维方法。”课程结束之后,他就坚定了从原本汉语言专业跨考北大人口学研究生的想法。他对自己有了一种“清醒的自我认识”,比起原专业,他感觉自己似乎更适合“用数据和图表说话”的人口学。
参加考研辅导班的闫华伟也因为北京的苦日子“清醒”了许多。虽然每周轮换一次座位的规矩使得闫华伟在“占座日”的早上4:20就得起床,但他并没有怨言。“我觉得这都是在还债,以前没有好好学习,所以现在才要这么努力。”闫华伟说,当年高考成绩不理想,这次他需要打一场翻身仗,来北京让他有种“打鸡血”的感觉,为了未来,现在苦一点也是暂时的,即使今年没有考上,也会来年再战。
“暂时的”,这是“暑期北漂族”时常提醒自己的话,他们默默地在心里给自己在北京的生活倒计时,毕竟,这不是自己的未来。已经第二次在北京实习的萧慧把这里定义为一个“让你接近梦想但很难说让你实现梦想”的地方。大部分是第一次离开家庭和校园独立生活的他们,经过两个月的磨砺,都自觉成长了不少。一方面是现实的残酷,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更清醒的认识。
虽然还在象牙塔,但他们再也不像以前一样“不问世事”。现实,也许是这群“暑期北漂族”在北京学到的最生动一课。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8.15 徐晶晶 汪乐萍 宋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