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新网发布微博称:郑州6名月工资为4000元左右的在编环卫工,每月花1240元雇一些年老的农村人替他们干活。这种不干活还拿高工资的“好事”受到媒体广泛关注。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正式工雇人代班的现象恐怕不只是存在于这6名在编环卫工身上,也不仅存在于郑州环卫系统,很可能是一种存在于全国的普遍现象。
同样是扫地工人,一些体制内的人扮演着“老板”角色,自己不干活照样可以拿高工资;而体制外的人,拿着低工资却干着很脏很累的活。显然,是“体制”制造了这种社会不公,让环卫工待遇存在天壤之别。2007年,劳保部门拟通过起草“工资条例”来解决“同工不同酬”的问题。然而,公众对“工资条例”呼吁多年却不见动静。
目前还有多少工种存在体制之痛,还有多少临时工遭遇身份歧视,需要有关方面彻底查清,有必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制定专门的改革措施,想办法把“体制”这道“坎”彻底“砍”掉。
(《新华每日电讯》8.15 张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