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现存中国古籍实物及明清时人的笔记看,线装书出现的时间很晚。
整个元代,书籍装帧以包背装为主,少量是蝴蝶装,佛经装帧还保持原先经折装体式,未有丝毫更动。明初,内府及坊间流行,也多是包背装。这时期蝴蝶装已几乎看不到,近似绝迹。此时期书的特点,版式由元浙本的白口、细黑口发展为大黑口,字多软体(赵孟頫体楷书),刊刻精美,可为一代之伦。明中期嘉靖朝(1522~1566)开始,复古主义风气漫延,内府、国子监、藩府及坊间刻书,模仿宋刻,白口盛行,版心上出现加刻字数、刻工姓名或写样人姓名者,字体也由赵体渐趋欧、颜,但多板滞,毫无宋元版之生气。万历(1573年)朝以后,装订始多为线装,字体也渐变为一种匠体字(过去人称“明匠体”)——此种字体即今日所谓的“宋体字”,现已成为台港地区及中国内地最主要的印刷体。
整个清代,书籍装帧大都是线装,当然也有个别的书用包背装,如《四库全书》、皇室家谱《玉牒》等,但线装一直是书界的主流。线装的装订方法,与包背装大致相同,折页也是版心向外,书叶码齐后,先于右侧打眼加纸捻,以作固定,类如现在复印店装订前先以纸夹固定一般。之后书前书后各加书衣,而后再打孔穿线。穿线有讲究,得穿双股丝线。
装订书籍,不在华美,而在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
(《北京青年报》6.28 孟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