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中国的饭局,往往蕴含太多的意义,联络感情,排忧解难,合作交易……意义不在吃,而在其他,所以需要一个彼此“放心放松”的地方。
如今中国的城乡餐馆,即使小到仅容三五张桌子,也会想方设法隔出包间。毕竟,包间的存在,是需求。
首先可能是尊卑贵贱有距离感,无法共处一堂。早年宾馆订包间,也是要看“单位”的,平民即使有钱,未必有资格能进。其次也是考虑到互不妨碍。国人进餐时习惯性喧哗及各种粗俗的敬酒方式,共处大堂有失和谐。除此以外,还有消费能力的区别。包间消费额高,便于提供优于大堂的服务。
如果仅仅是吃个饭,是无需这个包间的。中国的饭局,往往蕴含太多的意义,联络感情,排忧解难,合作交易……意义不在吃,而在其他,所以需要一个彼此“放心放松”的地方。空间小,人的胆子也就变大。
其实,上饭店进包间,已表明自身不是高层次了。比如,相府侯门,就无须去饭店找包间,他可以在自家府邸宴客。所以,跑到包间去斗富的,或是公款,或是中小老板,实在无足挂齿。
我胡思乱想:中国人这么在意并习惯包间,是不是还受了什么特色文艺的影响?
欧美电影,喝酒吃饭,戏在大堂。白领的潦倒苦闷,醉鬼的如泣如诉,探子线人接头,记者无聊盯梢,什么勾当,什么态度,都可以共处一堂,这才像是活在人间。要不就没有绅士慷慨助弱,淑女一见钟情,牛仔硬汉拔枪飞刀大打出手的好戏。
然而,回忆看过的中国电影电视,不管红白黑道,觥筹交错的宴会镜头,场景往往都要借这个“包间”,偷情报,灌毒药,拆白党,买官卖官,耍流氓,进了包间就无须暧昧了。老套的场景令人极度厌倦,为什么就不能有个市长局长的坐在饭店大堂吃饭呢?见多识广者对我的疑问表示极度的鄙夷:第一,生活中有没有哪个市长坐在饭店一隅吃鸡肉盖浇饭的;第二,果真把戏改在饭店大堂拍,一场戏,百十个群众演员配合吃饭,是吃不起的!
有年在深圳,被带到一家“公馆”去晚餐。那家“公馆”灯光幽暗,每个包间门口,服务员都立在暗处,一色的中山装黑礼帽。他就是要给你一个特务机关的印象,比起西南一些饭店让服务员打扮得如奴才家丁一般簇拥顾客,那可是现代文艺了。
(《解放日报》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