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清的标准
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新华社摄影部的图片资料开始对外开放。
那时,每张照片下面都附有详细的说明文字,诸如“不宜发表”“曝光不足”“左边的人裁去”之类。这些批语,不经意地透露着那个年代拍摄和选取图片的标准。
有一次,我去挑选了一组拍摄于1956年公私合营时的照片,记录了荣毅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后依然舒适的居家生活,想来是借此宣传工商业改造政策。其中一张是他的儿子面带微笑半蹲在庭院里,一手拄着猎枪,一手提着一串被击毙的麻雀,随附的说明文称其积极响应当时“打麻雀”的号召。
不料,这些照片送领导审查后未被批准。这些原本带有宣传性的照片,在当时竟也变成了“不宜发表”的,其中的奥妙让人难以参悟。
领袖的背影
新华社的档案图册里有一幅“不宜发表”的照片,是毛泽东与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在一起的照片。
1951年10月23日政协第一届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休息时,毛泽东从主席台上下来,与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潘光旦交谈。潘光旦上大学时因体育事故,断了一条腿,行走不便。他见毛泽东来到自己面前,遂拄着拐杖从座位上欠起身,微笑着与毛搭话。这幅照片反映了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人们可以从中读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爱惜人才、尊重人才的殷殷之情”。
就是这样一幅极富时代意味的新闻照片,却因领袖是背对镜头,不符合当时“领袖需以正面、高大的形象示人”的要求,而被归入“不宜发表”之列。
旗帜不鲜明
另有一幅当年被归入“不宜发表”的照片,是“三反五反”期间上海沪光电影院前景象,以及宣传队员在上海里弄里教唱歌曲。拍摄这两张照片,意在反映上海“三反五反”运动中强大的宣传攻势。原本张贴电影海报的电影院门前,糊满了巨幅宣传标语和宣传画;而一向宁静的弄堂,也变得人头攒动,男女老少被召集起来学唱“两条道路由你挑”。
这样两幅如实记录了当年沪上社会风貌的新闻照片,与常见的那些经过精心设计的新闻照片相比,构图没有那么集中,主题似也不那么鲜明。如沪光电影院门前景象那张照片,画面里有几个匆匆走过的哈腰弓背、一身疲惫的中年男子,这与当时新闻宣传所追求的“旗帜鲜明”大相径庭,自然难逃被“打入冷宫”的命运。
(《当历史可以观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冯克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