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上午,北京市最高气温35摄氏度,烈日当空。在昌平区北苑路上,环卫工吕大姐正一下下清扫着路边的垃圾。
吕大姐今年44岁,老家在黑龙江,2008年以来一直在北京干环卫工。“年轻人不爱来,都是咱们这种年龄大的农民工干。”吕大姐说,自己的底薪是1400元,加上每天的吸尘补助等,一个月能挣2300元左右。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陆续进城务工。20多年过去,当初年轻力壮的农民工们普遍年近半百。据统计,目前像吕大姐这样的“4050”(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农民工,约占农民工总量的40%左右,超过1亿人。与年轻一代农民工相比,“4050”农民工对工作不挑剔,干的大多是城市里最脏、最累、最苦的活儿。不过,随着年龄增长,他们正面对“年龄大、缺技能、找工难”的苦恼。近两年,许多地方虽然出现“招工难”。但细看企业的招工条件,往往有一条“硬杠杠”——年龄一般不超过35岁。
42岁的朱爱荣在北京某机关做保洁员,丈夫在同一个单位干保安,两个人的月工资都只有1800元。但这是她和丈夫经过多次比较所能找到最好的活儿。在她看来,过了40岁还能找到收入不错的工作的农民工,都得是有技术、有本事的,而她这代人,多数出来打工时连初中都没念完。
对于“4050”农民工来说,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生活负担最重。专家建议,社会应当给予“4050”农民工更多关爱。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大龄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引导企业转变观念,善待大龄劳动力,多发挥他们吃苦耐劳、沉稳踏实的优点。
(《人民日报》7.12 冯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