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遗产
哈尼梯田申遗成功了,成功之后的路会指向何方?
在17万亩红河哈尼梯田区域内,处在核心区的箐口是相对特殊的一个。2001年,哈尼梯田“申遗”启动,红河州政府选中这里作为民俗村开发,这个哈尼族小山村几乎是被裹挟着迅速进入旅游开发等现代生活中去的。
“梯田是好看,可就是吃不饱肚子。”这是箐口村村民的普遍看法。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马翀炜已经在箐口进行了10年的跟踪调查。据他统计,自村里2001年旅游开发以来,每户人家每年从中分红只有100元左右,目前进入到世界遗产阶段,这一数字仍未提高。
2009年,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接手村里的旅游开发,除了修建了一个观景台,并没有在政府此前修路、通路灯、建广场基础上给村里进行什么看得见的投资,而且逐渐开始垄断村内小商铺、运送散客的车辆等。现在哈尼梯田“申遗”成功,世博显然成了坐收渔利者。而村民作为梯田中世代生活的主体,其利益却被忽视了。
新的问题
在对哈尼梯田的深度发掘中,旅游开发和民族文化也在发生冲撞。村民张明华告诉记者,大部分祭祀是隐秘性的,比如说,在哈尼村寨中,如果看到谁家门前插着绿树枝,说明这家人在进行某种祭祀。如果受到打扰,这个祭祀就失败了。但这几年,随着申报世遗工作及旅游开发的不断进行,各种仪式的神圣性被不断消解。
2005年,箐口村过苦扎扎节用的磨秋和秋千是当年7月25日搭建的。按照传统习俗,要到满12天后的早晨,才能将磨秋抬下。但是7月30日下午,有两个外地游客在打磨秋时把磨秋弄得掉了下来。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行为必须受到惩罚,罚款用于支付咪古(祭祀)们进行消灾活动的费用。但这次把磨秋弄下来的人跑了,补救性的仪式最终没有进行。正当咪古和一些村民忧心忡忡的时候,当地果真出了大事,当晚一些观众爬上围墙观看庆祝彝族火把节的演出时,围墙倒塌,死了5人,伤了18人。咪古们相信,这与磨秋掉下来一事有关,并断言这是不祥之兆。
张明华说,特别是这两年,村里莫名其妙的死亡事件增多了,他们认为是旅游开发新修的寨神林通道冲撞了神灵,于是村民自发把这条路用水泥堵上,村里祭祀仍走老路。另外,负责村庄祭祀的咪古也要承担一定责任,为此两年前大咪古还换了人,以求换个运道。
(《三联生活周刊》2013年第28期 贾冬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