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对落马贪官的报道有一个共同点,即舆论和公众对这些官员落马前的监督,基本处于真空或空白状态,落马后则是报复性、扎堆式的曝光,一切肮脏的勾当都抖出来了。
其实,越是试图将落马贪官描绘得尽可能的黑,越是嘲讽着监督体制的无能。民间对此有一个形象说法“打死老虎”,老虎死了,是可以随便打的。媒体曝光官员的丑闻,是媒体在行驶舆论监督的权利,可像这种对落马贪官一边倒、跟风式的狠挖,能叫舆论监督吗?
痛打“死老虎”,舆论和公众仅仅获得了一种虚幻的反腐快感,舆论监督被演绎成一场舆论宣泄。一场起底式的狂欢之后,腐败依旧。因为缺乏正常的舆论监督,这种“落马后贪腐大起底”除了满足窥私欲外,并不能对官员形成真正的威慑力。
落马前对官员的监督,才叫真正的舆论监督,也才会对公权力形成充分的威慑和约束。可受制于各种限制,舆论监督的力量仍很脆弱且软弱。监督的真空是权力的保护伞形成的,而不是媒体的失职。这甚至形成了一种怪诞的分裂,同样的行为,官员落马前后的报道描述完全不一样。落马前有些行为被描述成“雷厉风行敢做决断”,落马后则成了“作风粗暴缺乏民主”。落马前都是孔繁森,落马后都是王宝森,落马前一切都是好的,落马后一切都是恶的。
这种舆论生态完全不正常。舆论监督的目的是限制权力作恶,没有舆论监督,落马后“报复性起底”必然臭不可闻丑不忍睹。
(《中国青年报》7.2 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