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是著名儿童文学翻译家、作家任溶溶先生九十华诞。18日,当记者见到老人家时,发现虽然他体力已无法支撑一问一答的采访,但他精神矍铄,思路敏捷,一点也不输给年轻人。
任溶溶于1923年出生在上海虹口闵行路,4岁上私塾,在识字前看了大量连环画。1940年,读初三的任溶溶到苏北参加新四军。半年后,因为生黄疸肝炎被部队劝退回上海。1946年,他翻译了第一篇外国儿童小说——土耳其的《黏土做的炸肉片》,从此与儿童文学就结下不解之缘。
后来,他的一位大学同学到儿童书局编《儿童故事》,约他翻译。他就到外滩别发洋行去找资料,看到许多迪士尼的图书,一篇接着一篇翻译。除了向《儿童故事》供稿,他还自译、自编、自己设计,自费出版了10多本译自迪士尼的英文原著儿童读物。1947年,他开始译苏联儿童文学作品。在外国儿童文学翻译领域,任溶溶可以说是这一时期最勤奋、成就最大、最负盛名的翻译家。
新中国成立后,任溶溶凭着自学的俄文,翻译了苏联女作家叶连娜·伊琳娜的《第四高度》。这部作品描写了苏联卫国战争女英雄古丽雅·柯罗廖娃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1946年在苏联出版,深受广大青年欢迎。任溶溶翻译了该作品,并为之另起了个更贴切的书名《古丽雅的道路》,印数达50万册,在青年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任溶溶不但写了《我的哥哥聪明透顶》、《爸爸的老师》、《弟事》等一大批儿童诗,还创作了至今都使人津津乐道的《“没头脑”和“不高兴”》。任溶溶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如此深入人心,是因为他深得俄罗斯儿童文学的精髓,把夸张运用到妙语惊人的水准,他使每个孩子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的《“没头脑”和“不高兴”》与《一个天才的杂技演员》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成动画片和木偶片,成为中国儿童美术片的经典。
任溶溶最得意的作品之一就是他从意大利文译过来的《木偶奇遇记》,而意大利语却是他在“牛棚”里学的。
“文革”中,任溶溶被分配到“五七”干校的饲养场养猪。他把生字和语法规则抄在薄纸上,白天在“牛棚”里背,晚上捧着意大利文版的《毛主席语录》和《人民画报》,就这样学会了意大利语。1979年,任溶溶把《木偶奇遇记》译成了中文,由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年5月出版。这是国内数十个中文译本中,唯一一个直接从意大利文翻译的译本,受到最广泛的好评。
“文革”结束后,任溶溶到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外国文艺》杂志,业余时间仍专心致志从事儿童文学翻译,先后翻译了《长袜子皮皮》、《彼得·潘》、《假话国历险记》、《小熊维尼》、《吹小号的天鹅》、《夏洛的网》以及《飞翔的鸟拒绝忧伤》等数以百计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
任溶溶后来还重译了《安徒生童话全集》。据不完全统计,之前国内共推出了159个版本的安徒生童话作品。如何使自己的译本更上一层楼?任溶溶动足了脑筋。翻译时尽量用口语,像翻译民间故事一样,不要掉书袋,讲“大白话”,“尽量让小孩子看懂。”这是任溶溶在翻译中一贯坚持的原则。这套全集1996年出版后广受读者好评,一再重印。2004年2月,丹麦官方授权任溶溶翻译新版《安徒生童话全集》。任溶溶花了一年多时间对译稿进行全面修订和增补。丹麦驻华大使米磊先生称之为“高品质翻译”。
30多年前,在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重建完工的典礼上,任溶溶上台致词:“小朋友们,我们过去写得少,并不是大家懒惰,而是我们的笔被夺走了呀……”“如今,我们一定要加倍努力劳动,追回失去的时间。我们一定要尽我们的一切力量,写啊、画啊、印刷啊,让新华书店的书架上,摆满你们心爱的各种图书作品!”30多年来,任溶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当年的诺言。
(《深圳商报》5.21 楼乘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