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24年参加央视春晚,黄宏与搭档们奉献了《超生游击队》《手拉手》《婚礼》《打扑克》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小品节目,他早已将央视春晚的盒饭当作自己的年夜饭。如今,身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解放军少将的黄宏将要告别春晚舞台,他说:“春晚是全国最大的舞台,也是观众最关注的舞台,在春晚上登一次台,可能比在生活中演一辈子戏获得的观众都多,离开这个舞台的确很难割舍。”
作为连续参加春晚次数最多的小品演员,黄宏扮演了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他演过农民,演过下岗工人,也演过军人、民工、知识分子,角色一直很有跳跃性。他说,自己“追求的就是小人物,作品写的就是小世界,总希望尽可能地用每一部作品给不同的人画像,也希望不同的人物形象给自己的小品注入新的血液”。
黄宏对春晚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发言权。在他看来,春晚是最讲政治的一台晚会,也是全国人民的一顿“精神年夜饭”,为大家提供祥和与欢乐。“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晚会层出不穷,它们汲取着春晚的营养,也对春晚形成了冲击。虽然都说春晚应该求变,但我认为,办春晚其实和在农村的大敞院里搭台唱戏没什么区别,都是为了让大伙儿欢欢乐乐过个年。它和贴春联、放爆竹一样,都能提炼出年味儿的精华,所以这个形式非但不应该变,甚至应该给它申请专利。在色彩上求丰富,在内容上求创新,在神韵上求不变,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春晚生存的关键!”
如何才能让春晚在“年年办”的情况下走得更远,真正成为老百姓最喜欢的一台晚会?黄宏说:“这就需要我们不仅仅将春晚当作一台娱乐节目,不能将春晚当作追名逐利的地方,而是应当将它当作一件艺术作品去创作和认真对待。只有那种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桥段都很精彩、散发着智慧的作品,才能真正得到观众的认同。踏踏实实地创作,观众是能感受到的。”
在黄宏看来,好的小品,最重要是要接地气,但近些年,接地气的小品却越来越少。“原因是什么?其一,直接生活太少,间接生活太多。过去,作品中的很多细节都是我们直接从生活中捞出来的,而现在的很多作品,往往是将网上看到的段子、素材再创作,这样一来,你其实是在‘炒剩饭’了。这样的作品,观众看了肯定觉得不新鲜,自然很难受到好评。”
“我们其实是和观众一同成长的,观众甚至比我们成长得还快!这时候,你只能用功地去写、去想、去排,非常诚恳地拿出一个作品让观众去评判,才能对得住他们。”
黄宏说:“观众对你挑剔,是因为他对你还有期望,总认为你应该能做得更好。所以,我一直将这种挑剔看作是爱。”
采访过程中,黄宏一再强调,春晚给予了自己太多的东西,自己对这个舞台、对观众一直心存感激。“春晚让我们熟悉了生活,也让观众熟悉了我们,并促使我们在艺术创作上不断攀登高峰。不过,我也在想,不断攀高峰的前提,是不要违反艺术规律,真正地创作出精品。也正因为如此,并不是每年都上春晚才是最好的。年年参加春晚,也许你会‘不识庐山真面目’,或者说,会少了自我修复的过程。有时候,你跳出这个范围,客观地看一看,也许反而能够看得更清楚。只有这样,才会拿出更好的作品,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天”。
(《环球人物》2013年第3期 肖莹 张建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