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下帷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小康社会的四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在一起,提升到了战略高度。有评论认为,这将是一个转折点,从这里开始,中国宣誓,要逐渐告别“高污染”时代。
然而,面对经济和环境的纠结,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以广州增城市新塘镇为例,这里被视为全国牛仔裤第一名镇。全球每销售3条牛仔裤,就有1条来自新塘。
一方面享受“牛仔之乡”的美誉,出产全国60%的牛仔服装;另一方面新塘镇的污染程度也一度令人咋舌。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新塘的3个底泥样本中重金属铅、铜和镉的含量均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我们这儿以前是‘鱼米之乡’,但现在,工厂基本把村庄都包围了,土地也种不出什么东西,即使成熟了品质也不好。”面对早已荒芜的农田,新塘镇西洲村村民王阿玲有些无奈。在西洲村环保园区内,街上的尘埃也都是淡蓝色的,废弃的口罩随地可见。
新塘的污染只是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矛盾的一个缩影,随着经济的增长,频发的环境污染事件日益成为发展的桎梏。
由于长期以来“发展是硬道理”被误读为GDP增长是硬道理,GDP增长数字因此成为政绩评价中最硬的指标。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在项目决策中任意降低环境门槛,引入大量高污染、高风险的企业;在环境管理中为污染大户撑起保护伞,干扰当地环保部门的环境执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撼动目前的政绩考核机制,十八大已经透露出更积极的决心。
国家林业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吴斌指出:“绿色GDP我们提了很多年,实施起来很难,没有可定量评价的标准,今后必须把相关评估指标确定下来,在对官员的考核上体现出来。”
(《法治周末》11.22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