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中共十八大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在这个新领导集体中,205位中央委员尤为引人瞩目。他们的决策思维、政治思想和执政风格,将深远地影响中国未来的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60后首进政治局
新一届的中央委员集体,呈现出流动率高、更加年轻化、更具包容性、更加高知化的特点。
据统计,在这205位中央委员中,“40后”31人,“50后”165人,“60后”9人,分别占比15.1%、80.5%和4.4%。换言之,在这个党的最高决策群体中,“40后”逐渐退出,“50后”占据主导,“60后”开始崭露头角。值得一提的是,中共政治史上首次有“60后”干部进入党的核心权力机构——中央政治局。
据初步统计,约95%以上的中央委员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委员高达65%,更有14%的委员获得了博士学位。此外,具有留学经历的领导干部开始进入中央决策层。例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刘鹤,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这样的人才观既拓展了决策层的国际视野,同时也增强了党的执政能力。
人文社科背景成群体特征
新一届中央委员群体的一个醒目特征,即具有更加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背景。统计发现,在这205名中央委员中,除了21人(占比10.2%)是理工科背景外,其余具备大学以上学历的委员均是人文社会科学背景,或者是具备理科、文科复合背景。其中,最集中的专业学习背景是经济管理、法律、政治学等领域。
一般认为,理工科背景出身的优势在于执行的效率。人文社科背景出身的优势在于注重分析探讨决策的合理性与恰切性,可以尽量避免决策失误。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任剑涛认为,由更多具备人文社科背景的政治精英治国,符合现代国家治理的趋势。尤其是法政型精英人才的崛起,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65人有知青经历
这个中央决策群体,还有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即相当一部分人具有知青经历。据统计,205名中央委员中,有65人有过知青经历,占这个群体的31.7%。其中,25名中央政治局委员中,有7位曾经是知青,占比28%;而最高层的政治局常委中,则有4人曾有知青经历,占比57.1%。
可以说,知青一代是不幸的一代,同时也是收获了宝贵财富的一代。这段经历加深了他们对基层生活、底层疾苦的了解,更懂得中国农民的真实想法,更易亲近百姓,务实做事。
迹象显示,有知青经历的一代领导人,在治国理政方面会更灵活,兼具务实与开明两种特质。这种特质,无疑将会影响未来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11.22 张广昭 陈振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