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题一:八达岭隧道到底挖了几个竖井
八达岭隧道作为京张铁路的重要工程,在小学语文《詹天佑》这篇课文中被重点论述。
青龙桥站站长杨存信从小就生活在八达岭隧道附近的青龙桥车站,对于这座隧道非常熟悉。一次他无意间看到了孩子语文书上的课文,文中描述说詹天佑开凿了两个竖井。这让老杨困惑不已——一直以来,他了解到的八达岭隧道只有一座竖井,如今已作通风之用。
查阅资料后发现,很早以前詹天佑的嫡孙詹同济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詹同济曾多次前往现场观察,并向多位参与过京张铁路工程的老工人和负责隧道维护工作的铁路工务部门了解情况,发现现在隧道内只有接近中点位置有座直井,作为通风井一直使用至今。
经过实地探访,詹同济给出了这样的推断,他认为八达岭隧道靠近青龙桥一侧,山坡陡峭。而另邻近康庄一侧,山势稍微平缓。如果全段都以隧道形式修建,工程量大。而如果康庄一侧修筑成深挖路堑,则要相对经济。因此,除了在隧道中部一带下挖一口大竖井之外,另在隧道的康庄出口附近下挖一竖直小井,这样,同时施工就有六个工作面,会大大缩短工期。随着康庄一侧隧道的深入和路堑的深挖成功,先前山岭上的小井也就逐渐变成露天开挖工作面,并最终随着路堑的形成而消失了。
谜题二:大桥上的钢轨为何突然弯曲
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时,以一座钢梁大桥跨越怀来河。20世纪50年代,国家决定兴建官厅水库,这座大桥连同怀来老县城全部沉入水底。
为了满足修建官厅水库的要求,从1953年开始,京张铁路康庄至狼山一段改线。在跨越官厅水库时,修建了一座全长663.4米的妫水河大桥,并于1955年3月竣工通车。
1956年1月9日,这是妫水河大桥通车后的第一个冬天。下午两点左右,工人们正在对大桥进行巡视,一位工人突然发现桥面钢轨呈曲线状。接到通知后,领导带着技术人员火速赶到现场。令人惊讶的是,桥面的钢轨竟然恢复正常。由于不明原因,工人们不敢贸然开通线路。直到第二天凌晨4点,神秘现象再次出现,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钢轨再次弯曲……
为了尽快找到这个可以将钢轨弄弯的神秘力量,相关部门不仅请来了我国的专家,还找来了前苏联专家一同分析原因。经过检查,该桥的第4、5、6、7、8、19号共6个桥墩断裂是导致钢轨弯曲的直接原因,而桥墩周围只有厚厚的冰层,难道是河水结冰挤断了桥墩?
为了搞清原因,工程人员在第7号桥墩周围做了木围堰,把围堰内水抽干后,苏联专家亲自下去检查,终于认定墩身断裂确系冰压所致。
在随后的时间里,为了解决冰害问题,铁路职工探索了很多破冰保桥的方法,先后采用了人工破冰、风动机械破冰、破冰船破冰、炸药爆破流冰等多种方法,保证了大桥的安全畅通。为了彻底解决该桥的隐患,1996年5月,铁道部在该桥下游30米处建造新桥。新桥仍为单线桥,1997年12月建成。今天屹立在这里的新桥,彻底结束了几十年来冬季破冰养护的历史。
谜题三:监工处和道拨房是什么建筑
为了真实记录京张铁路的修建过程,詹天佑特意邀请摄影师对京张铁路沿线的车站、桥梁、隧道以及沿线建筑进行了拍摄,并结集出版了《京张路工撮影》一书。书中最著名的当属“青龙桥上下行列车同时开行”这张照片。在照片左侧的位置,可以看到一座整齐古朴的院落,对照片放大后还可以看出其侧墙上用苏州码子标记的“〢三”,应该是该建筑的编号“23”。
2010年8月,媒体报道“墙体被砸,门轴被盗,有百余年历史的京张铁路监工处遗址院墙遭到破坏。”这条新闻中提到的监工处遗址就是老照片中的那座院落,位于青龙桥站外200米处。
经过一番仔细的查找之后,青龙桥火车站站长杨存信在《京绥铁路规章汇编》中找到了一份表格,其中有京张铁路沿线各个“道拨房”的编号和具体位置。而在《京张路工撮影》中,刚好收录了线路旁边一些建筑的照片,这些建筑物外墙上用苏州码子书写的编号十分清晰。与表格对应起来看,编号和位置完全一致,可以确认这些建筑就是书中记载的“道拨房”。难道这座建筑不是“监工处”,而是一处“道拨房”?
在书中记载:青龙桥附近的这座建筑应该称为“道拨房并监工处”。道拨工类似于现在的巡道工,平时在铁路沿途巡视保证安全;监工则是道拨工的业务上级,监督辖区内道拨工的工作。“监工处”和“道拨房”则对应两个工作机构,由一个“监工处”管辖若干个“道拨房”。“监工处”是在铁路建成后,为保证铁路运营安全而设立的工作机构,并不是在铁路修建过程中供监工办公和居住的场所。
(《北京青年报》10.12 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