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岸1923年生于江苏省常州市。主要作品有《屠岸十四行诗》、《倾听人类灵魂的声音》等,主要译作有《济慈诗选》等。2004年,他被中国翻译协会列入文学艺术资深翻译家名单。2010年,他获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母亲的吟诵诗溶入他的血液
屠岸幼年时便喜欢听山歌民谣,十来岁时开始背诵唐诗宋词。母亲屠时是位大家闺秀,诗书音画无不擅长。母亲常教小屠岸用常州古吟诵调吟咏诗词。
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吟诵,但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只有“常州吟诵”,赵元任、周有光、屠岸是三位代表人物,赵元任已经去世,周有光已经107岁,目前能经常参加吟诵活动的只有屠岸先生一人。
屠岸十四岁时,为排遣生病的苦闷而写出第一首五言律诗,母亲于是鼓励他创作诗歌。表兄的老师周其勋是一位英国文学根底极厚的教授,他的讲义让屠岸跟英文诗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上海交大学习期间,他课余研习语音学,常与恩师唐庆治教授对话练习英语,看原版英文影片。屠岸在写诗的同时也尝试译诗,最早翻译的是英国诗人斯蒂文森的《安魂曲》。
“文革”时期,屠岸心情苦闷时就和妻子一起读诵济慈的《夜莺颂》《秋颂》;所有的书都被抄走以后就背诵莎翁和济慈的诗,从中获得精神的自由。在生活高压和文化沙漠的气候下,诗歌给生命注入了滋养。
掌舵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时任副总编屠岸的提议之下,在社长严文井、副社长韦君宜的主持下,召开了中长篇小说部分作者座谈会,就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方向问题进行座谈。座谈会将“文革”中主流的意识形态所束缚的思想彻底解放了。此会邀请了王蒙、刘心武、宗璞、蒋子龙、冯骥才、湛容、陆文夫、叶辛等一大批全国著名的作家来参加,还请胡耀邦和周扬前来作报告,特别是请了茅盾先生来作指导。当时有三本小说不知道能不能出,分别是冯骥才的《铺花的路》、竹林的《生活的路》、孙颙的《冬》,都是写“文革”的题材。茅盾看了这三篇稿子的故事梗概,觉得完全可以出版。这不仅深刻影响了三位作家和出版社,还影响了此后长期的文风。
屠岸说:“我在‘人文社’做了一些该做的事情,但因为当时出书要符合主流意识形态,‘文革’时也常常会把书稿改得面目全非,不改就不能出。所以我也做了一些‘坏’事情。”
两个莎士比亚译本的故事
屠岸说,“《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竖排版的本子是在1951年出版的,为了悼念他上海交大英年早逝的同窗好友张志镳,扉页上还写着:译献已故的金鹿火同志。”金鹿火三个字是镳字的拆解,可见此书的出版并不十分顺利。在那个歌颂领袖万岁声不绝的革命气氛里,出莎士比亚的诗显得不合时宜。后来有一次屠岸见了胡风,经胡风开解,屠岸把书给了当时的上海文化工作社(私营出版机构),于是就有了竖排版莎士比亚译本初版的诞生。
1964年,屠岸对1951年的版本做了较大改动和修订,还写了篇《译后记》,准备交付出版。随着“文革”到来,修订本和《译后记》都下落不明。拨乱反正以后的80年代初,上海译文出版社忽然打来电话说,在仓库里把你的译本抄稿找出来了!于是后来就有了20世纪80年代那个流行最广的译本。
(《名人传记》2012年第11期 刘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