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9月29日 星期六

    中秋史话

    《 文摘报 》( 2012年09月29日   02 版)

        ◎月饼溯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到唐朝,胡饼改名为月饼,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认为月饼最早出现在唐朝。据传,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裘影萍)

        ◎拜兔儿爷

        称兔子为爷,而且到中秋节还要用泥塑成人格化的形象供起来,并使之成为应节的儿童玩具,这是明末京城形成的风俗,到清代此风更盛。

        能够被京城人称为“爷”的兔子,当然不是家兔,更不是野兔,而是月亮中的玉兔。人们依据有关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认为玉兔是神兔,把神兔称为“爷”,是对玉兔的尊敬与崇拜。每逢中秋佳节,便把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兔儿爷当作吉祥物。

        制作兔儿爷的工艺比较简单。先备好模子,再把黏黄土和纸浆搅均,填入模子里压实,从模子里脱出来,放到阴凉处阴干,忌风干或暴晒,以免干裂,接下来着五彩色即成。           (新月)

        ◎走月亮与摸秋

        昔日在中秋节夜晚,许多地方有妇人“走月亮”的习俗;而在我的故乡,则有“摸秋”的习俗。

        “走月亮”是女人的一次聚会和短途旅游,可以消除烦恼,愉悦心灵。摸秋的范围则只限于婚后未育的妇女,为了能够生孩子。

        走月亮,分“街走”和“郊走”两种。街走,大都是年龄偏高的妇女和不喜远行的女子,她们成群结队,在街头走来走去。看似随意,但她们遵循着走月亮的规矩:要走过三座桥,且不走重路,不走重桥,直到夜半方散。

        至于摸秋,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随笔》中记载:“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男兆,名曰摸秋。”这里有一个近乎迷信的说法:中秋之夜,若想生儿子,就到瓜田里摸回一个南瓜,因为,“南”是“男”的谐音。如果打算生女孩儿,则到菜园摸扁豆,扁豆又名“娥眉豆”,“娥眉”即为女性。摸回去的瓜剁碎、挤去水分、调馅包饺子,当天吃完才算灵验。                 (北风)

        (《北京青年报》9.25)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