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9月27日 星期四

    “国门学校”与邻国的教育竞争

    《 文摘报 》( 2012年09月27日   01 版)

      由于边民交往频繁,外籍学生跨境在中国读书的现象至少在1980年代就已经存在。2003年,云南官方正式公开对外招收跨境学生。自此,“国门学校”才更多走进公众视野。

      “国门学校”,即处在边境线上的学校。以云南为例,4061公里的国境线上,有25个边境县、121个边境乡镇,接受外籍学生的国门学校遍布边境线。 

      然而,云南的国门学校自1990年代以来,便受到了来自边境另一侧的教育竞争。

      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马丽娟称:1990年代以来,缅甸与中国相邻地区,十分强调教育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中国学生进入其地就读,也在受惠之列;越南国力渐长,教育投入跟进,教师、学生待遇高于中国,形成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老挝虽然教育投入不足,但教育准入制度灵活多样,吸引了许多国际非政府组织兴办义学,对边民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马丽娟举例称:至2002年,已有583名学生因为贫困和家庭搬迁而到缅甸佤邦求学。

      面对竞争,云南在2000年迅速做出应对,对边境沿线乡、村学校学生实行“三免费”(免教科书费、免杂费、免文具费)教育的决定;从2005年春季起,“三免费”教育调整为“两免一补”,范围不断扩大。

      一系列利教政策的效果是,2009年边境民族地区因为教育负担过重而失学、学生向国外流失的现象已经大大减少。此外,来云南的留学生也在逐年增加。

      西双版纳教育局副局长凌升华称,外籍孩子在中国的求学经历,能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边境的安定与繁荣。

      (《东方早报》9.19 于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