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并非现代才有。早在我国隋朝,就开始有了身份证。不过,身份证不是全民所有,而是一种朝廷发给官员一种类似身份证的“鱼符”,它是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的。其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爿,上凿小孔,以便系佩。“鱼符”上面刻有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
当时,“鱼符”还分等级。凡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所用“鱼符”均以黄金铸制,显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官员的“鱼符”则为铜质。五品以上的官员,还备有存放“鱼符”的专用袋子,称为“鱼袋”。
直到宋代,“鱼符”被废除,但仍佩戴“鱼袋”。到了明代,改用“牙牌”,这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
清代各阶层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顶子(帽珠)来证明,其帽珠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铜顶;若为一品大员,则佩大红顶子。一般百姓帽上无顶,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
(《北京青年报》9.11 裘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