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1300年,即公元712年,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降生。此后的59年里,他历经漂泊,自诩为“东西南北人”。其间又适逢唐代最大的社会动乱时期,即安史之乱,生活的坎坷和贫困,摧残着诗人的身心,但却也成就了他的诗歌创作。
宋代诗人秦观少游说:“杜子美之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当其时而异。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祯之诗,长于豪迈;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澹;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庾信之诗,长于藻丽。于是,子美之诗穷高妙之格,极豪迈之气,包冲澹之趣,兼峻洁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他认为杜甫之诗实“集诗之大成者欤”!
这是对杜甫诗的极高评价,几推其为千古诗人之首。
杜甫为诗“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的诗无论写山水,写景致,从不肯轻用一字。这种对文字的精挑细选,对于后代诗人始终是一个榜样。
杜甫在《偶题》一诗中写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之为“千古”,是说写作是传之千古之大事,非一时一事的轻浮之作。这是诗人为自己及后人立下的最高标准。得失寸心知,此“寸心”既是指写作者自己,也是指读者,是说诗人既不可轻率为文,亦不可浪得虚名。
(《今晚报》9.14 雷抒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