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9月20日 星期四

    粮食承储点潜规则盛行

    《 文摘报 》( 2012年09月20日   01 版)

      近些年来,中储粮系统每年托市购得的粮食,存储在各地的中储粮直属库、国有企业粮食储备库、民营企业粮食储备库中。每隔一段时间,会有一部分粮食被编号之后上传到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作为全国境内粮食加工企业竞价拍卖的标的物。当粮食加工企业购得储存在某个粮库的储备粮并准备将这部分粮食运回的时候,却面临着很大的“难题”。

      马世金是宁陵县最大面粉厂的老板,当他拿着直属库开的条子找承储点交易时,承储点会以“粮食质量高于国标”之类的理由要求粮食加工企业追加费用。 

      “事实上真的如此吗?”马世金说,“这些麦子哪一项都达不到国家标准。” 

      此外,承储点通常还会要求粮食加工企业增加出库费。按照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的标准,每吨小麦出库费用为30元,但在驻马店,这个费用通常不会低于80元。马世金说,“最高的时候,出库费达到160元。”

      出库难现象直接导致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承储点的经营思路在于:粮食放在他们库里,一年一吨麦子有60~70元的保管费用。如果被拍走了,他们就失去了赚钱的根本。 

      此外,为了保证自己的粮库有尽可能多的托市粮,民营国有的承储库点在托市收购期间会想尽办法抢购粮食。因为一旦粮食进仓,国家按照规定支付的粮食保管费就成了许多粮食企业盈利的源泉。

      “发票上显示的是执行国家的价格,但是实际上的收购价至少高出2分钱。”一位民营粮食购销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别人加价收了,你不加价,就收不到粮食。”这笔多出的费用,往往要用“出库费”来“埋单”。

      正因如此,在收粮食时“慌不择食”而产生质量不合格的现象时有发生。“2010年收购的许多小麦质量严重不合格,但是中储粮和一些民营企业为了收取保管费,还是大量敞开收购。”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今年6月份,根据中储粮河南分公司质检中心的品质检测显示,中央储备粮不合格率高达22.24%。

      (《中国经营报》9.17刘弘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