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大草原,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自从在它下面发现储量惊人的矿藏之后,关于是否应该对草原进行工业开发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反对者认为,开发应当禁止,因其必然导致草原的生态破坏;而支持者则认为,开发能够改变当地的贫困现状。
基调其实早已定下。国务院去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明确,“稳步推进国家能源基地建设”,“支持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和鄂尔多斯等重点煤电基地建设”。
现实是,在开采矿产的内蒙古陈巴尔虎旗,这个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的以美丽风光著名的小(县)城,现在正以经济的迅速腾飞而令呼伦贝尔其他旗市眼红。但也因为矿区的发展,草原上出现了上千个沉陷坑。据环保组织测算,受影响的草原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塌陷区域面积达到了2.24平方公里。
与其他产煤的地方一样,呼伦贝尔市宝日希勒镇也显得并不干净,但镇上的人们显然并不在乎,他们感慨最多的是本世纪神华等大公司进驻后周围生活的变化,道路修得比以前畅通了,楼房也多了起来,生意比过去兴盛得多——在这里,多的是月薪上万元的煤矿工人,他们消费得起。
“搞矿区开发挺好的。”镇里人如此评价。面对外界对于他们破坏草原的指责,他们很是无辜:“资源就在那,无视它的存在就对吗?要守着金山饿死吗?”呼伦贝尔坚信他们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平衡点。用1%的开发节点释放99%的草原能量,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占用1%的“点”用来开发,而在99%的“面”上保护。
当地很骄傲地宣称,用不足一户牧民三分之一的草场,创造了全旗三分之二的财政收入。
以陈巴尔虎旗为例,项目集中在3000亩的工业园区里,这点地方对于1.86万平方公里的陈巴尔虎旗而言,完全微不足道。只不过,也有人担心,这1%的开发节点如何来把握?一旦开始了,还能刹得住车吗?
(《法治周末》9.13 陈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