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9月13日 星期四

    我们需要怎样的国民心态

    《 文摘报 》( 2012年09月13日   06 版)

      随着中国的国力增强及与世界融合程度的加深,部分民众的心态也进入一个转变期,时常呈现出看似矛盾的不稳定性。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倪世雄认为:

      说到国民心态,我联想起三个“信”——信念、信仰、信心。国民心态问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态度或情绪问题,而应该上升到软实力的高度,是对整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民族士气的概括。目前,我国总体国民心态是健康的,但在三“信”建设上还需努力,尤其是信念与信仰。如果这两者不够坚定和明确,就会变得脆弱和左右摇摆,变得“说不得”或“一说不振”,这些都是不成熟的心态表现。良好的国民心态应该考虑国家定位,作为发展中大国,我们的国民心态至少要包括冷静、客观、谦虚和包容这几个关键词。

      中国曾长期处于强国地位,但近代以来,这一地位被屈辱地剥夺了。现在国人对国家认同感和荣誉感的加深,是中国实力进步的表现。但是国力越强,越要学会尊重别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有相似性。一个国家的国民在日常交往中习惯用浮躁、短视、功利的心态来对待别人,那么这种心态在国与国交往中也会体现出来。所以,成熟的国家外交需要理性、宽容的国民心态。

      当然,国民的爱国热情应该肯定,有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我们一定不能让步。但在具体操作中,不能将热情、原则、外交三者混同。外交本身就包含着妥协,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冲突、避免战争,避免用武力手段解决问题。三者的运用要符合国家发展的长远利益。

      要塑造良好的国民心态,首先就要培养国民的理论思维,即理性思考能力。我们需要在国民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维,学会理性地看待外部世界、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解放日报》9.5 王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