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9月08日 星期六

    香港为何近八成土地未开发

    《 文摘报 》( 2012年09月08日   03 版)

      近日,香港将军澳的一块地皮竞拍,吸引了香港7家公司竞投,最终被一家地产商以11.6亿港元竞得,尽管楼面价约3.6万港元/平方米,与今年5月周边某地块的成交价相比,已下跌2%。这是近期香港特区政府为平抑楼价而采取的系列推地措施之一。

      香港特区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底气,来自其丰厚的土地储备。据《人民日报》报道,香港的土地开发率仅有23.7%,用于住宅用途的土地开发面积76平方公里,仅占土地总面积的6.8%。

      经过100多年的开发,香港却仍保留了近八成的土地未开发,对房地产开发狂飙突进的各个内地城市而言,是本极具价值的活教材。

      香港楼市恢复红火

      在等候了足足18个月以后,香港一家地产代理公司终于得到消息,楼盘可以开卖了。在等待的日子里,香港楼市也经历了一轮疯狂,全面超过了1998年金融危机前的巅峰期。目前在香港几乎已经买不到总价300万港元以下的新房,二手楼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香港市民普遍认为,作为一个国际自由港,稳中有升的房价是香港的长期利益所在。1998年,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长远房屋策略白皮书》,定下3个长远目标:1999年~2000年,每年兴建不少于85000套公营、私营房屋单位;2007年年底前,让全香港70%的家庭拥有自购住房;在2005年年底前,将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缩短为3年,但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打乱了这一计划。

      活用“招拍挂”和“勾地”

      金融风暴前香港楼市达到顶峰,随即跌入低谷,2003年SARS时更是陷入最低谷。直到2006年,许多区块的楼价都没能恢复到1998年以前的水平。

      为了振兴楼市,香港当时决定无限期停建居屋,2004年特区政府更是全面停止用地拍卖,改用“勾地制度”。

      香港发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特区政府每年编订年度卖地计划——“勾地表”,勾地表记录了该年度预计售卖的土地的地段编号、地点、用途、土地面积及预计售卖日期等数据,供有兴趣的人士参考。

      单位和个人若对某块土地有意向,可以提出勾地申请,并承诺愿意支付某个价格。提出勾地申请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参加该宗土地的拍卖,且报价不得低于承诺价。该项制度避免了流拍。

      总体上,香港楼市的复兴,与香港的土地供应制度息息相关。香港的土地供应是根据市场需要灵活安排的,比如:眼下楼价上涨,香港特区政府就加大土地出让速度,防止楼市过热。今年上半年,香港住宅动工量接近去年全年的总数,可以预见的是,明年至2015年住宅供应会迅速增加。

      拍地规划与收入

      据香港发展局介绍,过去三年,特区政府的卖地收入分别为:144.66亿港元、441.16港元和669.08亿港元。

      为了确保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前行政长官在2010年《施政报告》中提出,在未来十年内,平均每年提供可兴建约2万个私人住宅单位的土地。这并非建屋量的硬指标,目的是让特区政府在一段时间内累积一定的土地储备。

      在出租公屋方面,会从完善土地规划及增加公屋供应入手,现在每年平均1.5万个公屋单位的兴建量并不是硬指标,会根据实际情况,在土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供应。

      在新居屋计划方面,计划从2016~2017年起,四年提供约1.7万个单位,并在将来土地供应增加时,把平均每年提供5千个单位作为规划目标。

      总之,一切因时制宜,按供需情况调整。

      (《广州日报》8.31 何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