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报房经营报纸始于明朝的京城,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宣南地区。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御批后才有《京报》刊行。清朝入主北京,由《邸报》与《京报》共行,到《京报》独行。到了民国时期,宣南地区的报业兴盛,从宣武门到菜市口一线,集中了老北京的大多数报馆,用今天的话说,把这条街称为北京的传媒大道一点不为过。
从菜市口地铁站出来,往东走几百米,路北就是魏染胡同。这条南北向的胡同马路并不宽,汽车经过时,得小心行驶。京报馆就坐落在胡同的中间位置,跟两侧低矮的平房相比,这座历经风雨的二层小楼仍然醒目得让人从远处一眼就能看到。午后的阳光从一棵高大的香椿树上播撒下来,报馆门口的京报馆牌匾也变得斑驳起来。
从魏染胡同一直往北,就是南柳巷胡同,永兴庵位于胡同的西侧,胡同的两侧坐着不少午休的老人,让人很难想象这条几米宽的小胡同当年就是宣南报纸的集中地之一。永兴庵已经变成了平房,里面住满了住户,门口的一块牌匾上有永兴庵的介绍,上面写着当年有“数十家报纸在此发行。”
从南柳巷往东不到100米,就是铁鸟胡同,也就是当年的铁老鹳胡同,胡同窄得连一辆汽车都通行不了,静静的小巷已经抹去了所有的时代气息,找不到当年报业的任何踪迹。而研究报史的人都知道,这条胡同可以说是北京报业的发祥地。
宣南地区报业的发达有着历史渊源,清朝定都北京后,实行满汉分居,满人居于内城,汉人除有皇帝赐予宅第的大臣外,都居于外城(南城)。但士人学子多聚居宣南,因而宣南各省地会馆林立,总数达400多家,更兼来京参加会考的举子集中在宣南一带落足,因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宣南文化氛围。
宣南报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时称“朝报”或“邸报”。明万历八年(1580年)出现官办雕版印刷报纸,名叫《急选报》。民间抄报则始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清代,官办“邸报”与民办“京报”同时发行。乾隆三十五年至嘉庆六年(1770年至1801年),有山东登属人在正阳门外设立报房,每日派人到内阁门房抄录允许公布的谕旨、奏折和官印《宫门钞》等,印售《京报》,向社会发放。
据有关资料证明,山东人设立的报房,就设在今天的铁鸟胡同。铁鸟胡同原为京师报房的集中地。明朝嘉靖年间在该处建有关老爷庙,殿顶上设有铁鹳雀两只,随风旋转,以驱鸟雀,故俗称铁老鹳庙。
而报房大多集中在关帝庙周围,巷内报房相继开业的有十几家。民国初期,又有一些社会报馆设立于此。因报房较多,故俗称报房胡同。宣南的报刊,从创始到新中国成立,不同时期内大约设有500多家报房,分布在100多条胡同内。
(《北京晚报》9.1 王金跃)
中国民间报房经营报纸始于明朝的京城,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宣南地区。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御批后才有《京报》刊行。清朝入主北京,由《邸报》与《京报》共行,到《京报》独行。到了民国时期,宣南地区的报业兴盛,从宣武门到菜市口一线,集中了老北京的大多数报馆,用今天的话说,把这条街称为北京的传媒大道一点不为过。
从菜市口地铁站出来,往东走几百米,路北就是魏染胡同。这条南北向的胡同马路并不宽,汽车经过时,得小心行驶。京报馆就坐落在胡同的中间位置,跟两侧低矮的平房相比,这座历经风雨的二层小楼仍然醒目得让人从远处一眼就能看到。午后的阳光从一棵高大的香椿树上播撒下来,报馆门口的京报馆牌匾也变得斑驳起来。
从魏染胡同一直往北,就是南柳巷胡同,永兴庵位于胡同的西侧,胡同的两侧坐着不少午休的老人,让人很难想象这条几米宽的小胡同当年就是宣南报纸的集中地之一。永兴庵已经变成了平房,里面住满了住户,门口的一块牌匾上有永兴庵的介绍,上面写着当年有“数十家报纸在此发行。”
从南柳巷往东不到100米,就是铁鸟胡同,也就是当年的铁老鹳胡同,胡同窄得连一辆汽车都通行不了,静静的小巷已经抹去了所有的时代气息,找不到当年报业的任何踪迹。而研究报史的人都知道,这条胡同可以说是北京报业的发祥地。
宣南地区报业的发达有着历史渊源,清朝定都北京后,实行满汉分居,满人居于内城,汉人除有皇帝赐予宅第的大臣外,都居于外城(南城)。但士人学子多聚居宣南,因而宣南各省地会馆林立,总数达400多家,更兼来京参加会考的举子集中在宣南一带落足,因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宣南文化氛围。
宣南报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时称“朝报”或“邸报”。明万历八年(1580年)出现官办雕版印刷报纸,名叫《急选报》。民间抄报则始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清代,官办“邸报”与民办“京报”同时发行。乾隆三十五年至嘉庆六年(1770年至1801年),有山东登属人在正阳门外设立报房,每日派人到内阁门房抄录允许公布的谕旨、奏折和官印《宫门钞》等,印售《京报》,向社会发放。
据有关资料证明,山东人设立的报房,就设在今天的铁鸟胡同。铁鸟胡同原为京师报房的集中地。明朝嘉靖年间在该处建有关老爷庙,殿顶上设有铁鹳雀两只,随风旋转,以驱鸟雀,故俗称铁老鹳庙。
而报房大多集中在关帝庙周围,巷内报房相继开业的有十几家。民国初期,又有一些社会报馆设立于此。因报房较多,故俗称报房胡同。宣南的报刊,从创始到新中国成立,不同时期内大约设有500多家报房,分布在100多条胡同内。
(《北京晚报》9.1 王金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