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座古代宫殿之一,它由努尔哈赤始建东路,皇太极营建中路,至乾隆年间扩建西路,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规模:占地6万平方米,建筑90余所,房屋300余间。
东路:女真风格的大政殿和十王亭
努尔哈赤在沈阳城内北门以南修建了汗宫,也就是最近才被发现的“汗王宫”,作为自己的住所;在城中心的位置建造办公场所,也就是现在沈阳故宫的东路建筑。最重要的是大政殿和十王亭,还包括最南边的东、西奏乐亭,以及大殿后的銮驾库,总共有十四座建筑。
沈阳故宫东路建筑群以其特有的女真风格闻名,整体布局模仿满人行军时的扎营方式:居中的是大汗的金顶帐篷,两旁各有五个将领居住的帐篷。沈阳故宫北边的大政殿就相当于金顶帐篷。大政殿坐落在高1.5米的条石须弥座上,殿顶上八角重檐攒尖,上面覆盖着黄绿色琉璃瓦;殿前两根檐柱上雕刻着两只飞升的盘龙。殿身为三圈柱,外檐柱二十四根,支撑下檐;外槽的八根柱子支撑上层檐;内槽的八根柱子伸向殿顶,托起藻井。这里的雕刻艺术,采用了很多藏传佛教的内容。殿身上有八组、四十八扇隔扇门,关上是墙,打开就是门。
在大殿两侧,十座王亭有序排列。十王亭上翼角高张,以灰砖砌墙、青铺瓦顶。这其实是后金政治体制在建筑上的反映:汗王与八旗贵族共同执政,以为“君臣合署办事”。努尔哈赤在大政殿处理政务,八旗的固山额真(旗主)们则在八旗亭中办公;左右翼王不常设,只有战时才有,那两座王亭其实是供四大贝勒轮流直时用。
与中国古代传统宫殿的封闭不同,沈阳故宫的东路建筑是开放式的,将宫殿的建筑全都展现在外。
中路:实现“前朝后寝”
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着手修建沈阳故宫的中路建筑,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大清门位于中路最南端,是沈阳故宫的门户。在大清门外,伫立着两个高大的牌坊,东为文德坊,西为武功坊。大清门往北就是“金銮殿”——崇政殿,皇太极在这里打下了清朝定鼎天下的基础。皇太极建造的这部分建筑已如中原王朝的宫室,采用中轴对称式布局,各个宫殿由北向南依次排列,这是皇太极大权独揽,实现“南面独坐”后,在建筑上的体现。
皇太极对沈阳故宫的一大改造就是,使这里成为“前朝后寝”的格局,不必再如努尔哈赤那样在汗王宫和大政殿间来回奔波。皇太极的后宫位于崇政殿北部,包括后宫门楼凤凰楼、正宫清宁宫、东宫关睢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和次西宫永福宫等。正门凤凰楼是三层歇山式建筑,五宫则雄踞在4米高的方台上。
走进凤凰楼下的大门,呈现的是“凹”状分布的几座后妃寝宫:正北清宁宫住着皇太极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孝端文皇后),在其前面东西两侧分别是东、西宫和次东、次西宫。这五座宫室都是前后廊硬山式建筑,屋顶上铺黄绿琉璃瓦,凡正脊、戗脊、走兽都是用五彩琉璃瓦制作。清宁宫保留了女真习俗,在东次间开门,其他五宫都是正中开门。
西路:汉化建筑成为主体
清朝入关后,沈阳变为陪都,沈阳故宫也自然失去了原先的作用,但因为这里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所以历代皇帝都对其极为重视。
乾隆时,沈阳故宫增建东所、西所、飞龙阁、翔凤阁等中路建筑;加建西路建筑,如嘉荫堂、文溯阁等。这些建筑或仿造北京故宫,或照搬江南景观,全都是不折不扣的汉族风格。文溯阁是为收藏三万六千多册的《四库全书》而专门修建,所以取“水克火”之意,在阁顶铺设黑绿色琉璃瓦。同时被改建为太庙的三官庙,曾在清朝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
2004年,沈阳故宫作为北京故宫的扩展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文史参考》2012年第17期 杨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