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1834年的一场大火,大本钟可能无缘面世。位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宫(议会大厦)东北角的大本钟,其实只是一座附属建筑,它的诞生源自主体建筑焚毁后的重生。
1834年的一场大火将威斯敏斯特宫烧成废墟。怀旧的英国人很快将重建事宜提上讨论日程,1835年的夏天,筹备委员会决定在原址基础上修建议会大厦。而在重建工作中,工程总监提出要制造一个世界上最大最好的钟。
1859年6月3日,大本钟传出了第一声洪亮的钟声。建成后的大本钟位于议会大厦主体的东北角,钟塔高316英尺(约为96.3米),耗资2.7万英镑。钟塔顶部的钟房共有5座时钟,以大本钟最著名,塔顶四面镶嵌的圆形时钟直径达6.7米,每隔一刻钟报时一次。大本钟的名字与他的设计者无关,而是源自当时的一名工程监工——工务大臣本·杰明·霍尔爵士。
钟塔的心脏部位是钟室内部,大本钟高达16英尺(约等于4.8米)的复杂装置就安装在这个略显狭小的房间,这些装置包括齿轮、杠杆和滑轮,它们几乎从未停止过运转。自建成起,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每天两次派人校对此钟,大本钟的误差几乎不超过1.5秒。
大钟每三天就会失去动力,钟表维修师必须每周爬上去三次为它上弦。围绕着13英尺钟摆的一个环上放着三小堆铜币,以控制整个装置的平衡。工人们可以通过调整钟摆上方放置的铜币,调整大本钟走时的快慢,如果取走一枚半便士的铜币,大钟就会在两天之内慢一秒钟。每年夏季与冬天交替变换时,他们会把大钟停止,进行零件的修补、更换和调音等维护工作。
当然,号称绝对精确的大本钟也有出错的时候,曾有一名在大本钟上作业的油漆工将一个油漆桶遗忘在钟面的指针上,导致它走慢了,而1962年元旦的一场大雪也曾让它的零点钟声晚了10分钟。
自从伦敦兴建地铁银禧线后,大本钟受到影响开始向西北方向以每年0.9毫米的速度倾斜。最近的测量结果是,它已经倾斜了约50厘米,垂直夹角为0.26度。科学家认为,如果要想歪成像比萨斜塔的角度(垂直夹角为4度),还要过上4000年。
(《文史参考》2012年第15期 周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