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8月02日 星期四

    “艺文儒术,斯之为盛”

    ——宋人的读书境界

    《 文摘报 》( 2012年08月02日   06 版)

        余英时曾指出,“宋代在政治史上虽不能和汉、唐争辉,但在文化史上则有超越汉、唐的成就”。重学崇文之策与读书之风盛行,不能不说是造就宋代文化高峰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推动力。

        两宋时期盛行读书之风

        在宋代,国家设置有各级各类众多的官学,宋代除京城设有较大规模的宗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律学、算学、书学等多种学校外,在地方也设有各类官学。

        民间开办的书院也多达数百所。在书院中,不仅有鸿学硕儒主持教学,而且规模大,学舍多,求学者众,有的甚至达千余人,许多有识之士,甚至远至千里外的著名书院求学。如宋代名士艾谦在镇江开门授徒三十年,“来学者肩摩袂属,既户外屦满,无所容席”;临海人徐中行,“毎乐教子幼,遣就学乡校,已有隽声。……教授乡邦远近,来学者肩摩袂属,至僦舍处之”。

        至于各地村镇开设的私塾与蒙童学馆,则难以计数。《都城纪胜·三都外地》记载:两浙临安府“都城内外,自有文武两学,宗学、京学、县学之外,其余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学校之设,为接受教育者提供了基本的条件,来读书的人自然络绎不绝。

        更值得称道的是,许多人之兴趣所在就是读书。当时大量的读书人长年累月,以读书为业;或手不释卷,以读书为乐。叶适就曾载道:“今吴越、闽、蜀,家能著书,人知挟册。”书香门第自不必言,普通百姓只要有条件,也多注重读书,以满足读书兴趣。“艺文儒术,斯之为盛。今虽闾阎贱品,处力役之际,吟咏不辍。”

        宋人读书追求高雅境界

        两宋时期,不仅读书之风盛行,而且宋人读书多表现出一种对高雅境界的追求。这种高雅的境界,既有“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又有积极的入世情怀与执着追求修身齐家的精英品格;同时也有无数以读书为终身爱好、或以读书为乐的普通读书人。

        范仲淹、张载、朱熹等社会名流,他们年少时就怀远大理想与崇高志向,对于读书,有着非常人所有的高雅追求。许多士大夫继承并发扬了儒家入世的人文精神,表现出了对社会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这种意识使当时大量社会精英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张载就明确表示: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壮志雄心,更是表达了优秀的中国文人崇高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这些名士的名言影响、激励了后来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国读书人。

        宋代还有大批完全是凭着自己对读书的兴趣而以读书为乐的人。宋代学者赵季仁就曾期待说:“某平生有三愿: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欧阳修也曾感叹说,“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著名诗人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理义不交于胸中,便觉面貌可憎,语言无味。”古人读书达到了如此高的境界,可以说,这样才充分体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与理想价值。

        宋人读书精神给当代人的启示

        古人言,文韬安社稷,读书兴百业;其实“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也”;或云:“读书则百病皆除”。以史观之,人因读书不同而愚有异,国因时空之差而病有别。人要治愚,书乃良药;国要除弊,书乃良医。只要对症下药,人能由愚变聪,国可由乱而治。宋代人好读书,勤奋向学,可谓既吃了良药,又为兴邦开出了良方。那么,在物欲膨胀的今天,我们是否也应该净心勤读而思行高雅并提高社会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为了功名利禄呢?是否也应该像宋代读书人把崇尚爱国报国、坚持民族大义当作竞相砥砺的社会风尚呢?

        (《北京日报》7.23 张全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