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主流舆论里,“社会青年”是“问题青年”的代名词。老师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千万不要和‘社会青年’接触!”;在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标题:《学生纠合社会青年报复初中老师获刑》、《勾结社会青年,逼迫同学卖淫》。
回头看,也不能全怪老师“思想偏执”“目光短浅”。那时候很少有“社会人”的说法,从学校里走出来后,所有人基本都被单位“消化”掉。如果你不在单位里上班,你很可能就是社会上游手好闲的散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没有单位依靠的“无业游民”绝对是游离在社会主流之外的群体。
然而今天,社会群体多元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没有单位的依靠,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依然可以活得很健康很精彩;没有单位依靠,这些独立的“社会人”也决然不会成为社会的负累。相反,他们会为社会贡献更多的“正能量”,比如,他们自谋出路自力更生的状态减轻了社会就业的压力。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要一如既往地将那些“问题青年”统统归置在“社会青年”的框里呢?
从今天起,我们一起重新认识“社会青年”,好吗?
(《新民晚报》7.13 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