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五千年的历史?这是全世界关注的话题。7月12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0年取得的初步成果公布,对这一问题作出了回答。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由多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数百位学者参加的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初步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的总体脉络和时空框架。
探源工程初步结果表明,距今6000年前,在中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开始出现社会的分化,文明进程呈现出加速度的状态。辽宁牛河梁、安徽凌家滩等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的遗址,发现了随葬精美玉器的高等级贵族大型墓葬和规模宏大的祭祀遗迹,可以推测,当时已经出现了王权或其雏形,或者已经进入初期文明阶段。
良渚、陶寺等年代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巨型都邑、大型宫殿基址、大型墓葬的发现表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而在夏代后期,以二里头遗址的宫城、具有中轴线理念的宫室为代表的宫室制度,以青铜礼器、大型玉石仪仗器具为代表的礼器制度,以青铜器和绿松石制作作坊为代表的官营手工业作坊的出现为标志,中华文明进入了王国文明的新阶段。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说,目前只是初步的成果,要真正勾勒中华文明的起源,还需考古界长期的艰苦努力。
(《人民日报》7.13 杨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