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张国焘借祭拜黄帝陵之机,投奔国民党,被蒋介石任命为军统副主任,在特务头子戴笠手下做事。军统时期的张国焘一筹莫展,颇为落寞,对自己在中共内部曾有过的显赫地位不无留恋。据沈醉回忆,张国焘曾跟他说:“在长征途上,要是我心狠手辣一点,我在共产党内的地位就不是第三第二了。”
在长征路上,张国焘的确有机会干掉其他的党中央成员,成为一把手。当时,他领导的红四方面军的兵力数倍于中央红军,完全有能力实现其意图。在与毛泽东等人发生南下还是北上的决策冲突后,张国焘密电陈昌浩率领红军右路军(多数中央领导人随右路军而行)南下。右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密报中央,毛泽东与周恩来、张闻天等人连夜率红一军、红三军及军委纵队北上,方脱离险境。红四军中还有人主张动武阻拦,经徐向前坚决制止才得以幸免。若非叶剑英、徐向前等人的举措,张国焘还真有可能成为一把手,只是红军及中共的命运恐怕就难测了。
张国焘说自己不够泼辣,确切地讲,是嫌自己不够独断,尤其是在与人发生冲突、受到外界压力时不能坚持己见。在回忆录中,他也多次对这一性格表示不满。如,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张国焘曾反对中共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认为这样会使中共丧失独立性,而且会让那些老国民党员感到共产党人去抢位子,势必导致国共交恶。在他看来,国共合作的方式应当是“两党联合”,“两党联合的形式,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让国民党为大股东,中共为小股东。任何一种形式均可避免两党党员在党内争夺地位和权势”。但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压力下,他屈服了,最后还出席了国民党一大。
又如,鄂豫皖根据地反“围剿”失败后,他带领红四军进入川北,打算抛弃过去的苏维埃政策,建立“四川人民政府”。他认为苏维埃政策是失败的,政权的基础过于窄隘,土地革命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威力。但中央来电严令不得有建立人民政府的幻想、要求立即扯起苏维埃的旗帜时,他又屈服了。但他心中却愤愤难平,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我这个流产的主张,后来就被斯大林拾起来,取消了错误的苏维埃政策,改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乃至国共合作的共同抗日政策。”由此他感叹道:“我之所以不能改变中共错误政策,原因甚多,其中一点是我不够泼辣之故。”
张国焘认为自己不够“泼辣”,内心可能有一个人物作为参照,这个人物就是他切齿痛恨的毛泽东。相比之下,毛泽东的性格的确要更为“泼辣”。在日常生活中,毛泽东就是一个颇具“霸气”的人物,在政治、军事谋略等大问题上,他更是自信十足、坚持己见,他甚至敢于违抗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命令。德军侵入苏联后,斯大林唯恐日军夹击,要求中共主动发起对日军的攻击以形成牵制,而毛泽东就是不出兵。对中共党史深有研究的学者杨奎松慨叹:“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共领袖换成陈独秀、王明,哪怕是张闻天、刘少奇,它也还是很难走到它的1949年。”反观张国焘,则缺少这种“一意孤行”的泼辣劲儿。他不仅不敢违抗共产国际的命令,甚至对与自己积怨颇深的王明也俯首帖耳。可见,若以能够坚持己见、抵制外来压力而论,张国焘的确不如毛泽东“泼辣”。
张国焘的悲剧,多少与他的“不够泼辣”有关。不够泼辣,意味着性格中存在软弱的成分,在关键时刻往往缺乏血性,缺乏一种宁为玉碎的精神。由此不难理解,张国焘在1924年被北京政府抓捕后会变节,供出李大钊等党内同志的名单。也不难理解,在投降国民党后,张国焘竟然会接受在戴笠手下做特务工作的安排。其委曲求全至此,岂偶然哉?
历史人物的性格,颇值玩味。因为它所影响的,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浮沉,而且往往关系到历史的大事因缘。如果张国焘的性格再“泼辣”一点,整个中国现代史的面貌,恐怕会为之改变。
(《博览群书》2012年第7期 胡永恒)